洛陽八大件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5/27 16:26:36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
外地游客來洛陽,走時少不了捎帶一些洛陽特產:牡丹瓷、牡丹餅、唐三彩、杜康酒……外加洛陽八大件。外地人初聽洛陽八大件,不免以為是很大的八樣東西。即便洛陽本地的年輕人,也少有能把這八大件數全的。那么,啥是洛陽八大件?
說白了,洛陽八大件就是老洛陽人慣吃的八種傳統(tǒng)點心:開口笑、金麻棗、江米條、蜜三刀、蛋黃酥、核桃酥、花生酥、五香扭酥。這八種點心并非是固定的,也可換成美麻酥、雙麻酥、甜咸餅、蛋卷酥,湊夠八種即可。 八大件可以拆開零售。我最愛吃蜜三刀——一種沾著芝麻、裹著蜜汁的點心,蜜甜酥香,每一塊的表面皆有三道刀痕。據說,蜜三刀這個名字是蘇東坡起的。此名真是絕妙,過耳難忘。
話說回來,“點心”這個詞是何時出現的?人們?yōu)楹我命c心來稱呼美味糕點呢? 據史書記載,唐代已有“點心”一詞。只不過,當時的“點心”是作為動詞使用的,意思是先吃點兒東西充饑。唐代奇幻小說《幻異志·板橋三娘子》里提到,“有頃,雞鳴,諸客欲發(fā)。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客點心”。清晨,大伙兒要出發(fā)了,三娘子做了些燒餅讓客人們吃。顯然,此處的“與客點心”不是給了客人一些點心,而是讓他們先墊墊肚子。
美食家們認為,“點心”由魏晉南北朝時的“小食”演化而來。從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大致是一日兩餐(一說是漢代已實行一日三餐制),8時許和16時許各吃一頓正餐,其他時間若是饑餓,可吃點兒“小食”。非常時期有非常情況!读簳·昭明太子傳》里說:“京師谷貴……改常饌為小食。”意思是京都的糧食太貴,大家不得不降低伙食標準,把“小食”當正餐吃。
這里說的“小食”,比較接近現代人所說的點心。而“點心”一詞被當成名詞用,至遲是宋代的事。據古書記載,北宋的早市上,有賣“灌肺及炒肺”“飯、粥、點心”。南宋的“市食點心,四時皆有”,南宋人待客時亦喜歡請人“吃點心”。
[1][2]
(作者:張麗娜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