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部類書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2 9:41:3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類書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工具書,它通過采摭群書、輯錄匯總、分類編排以讓讀者檢索、征引。按照我國傳統(tǒng)的圖書分類法,它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崇尚文治的大宋王朝在太宗、真宗年間,完成了一項浩繁的圖書編纂工程,這就是由皇帝下詔、歷經30多年完成的四部官修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總計達3500卷。
《太平御覽》:一部逸書百科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繼位后的宋太宗“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他一方面繼續(xù)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另一方面在面向全國繼續(xù)征集圖書收藏于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即“三館”)的同時,也因感前代類書“門目紛雜,失其倫次”,遂“聚名士于朝”,詔令翰林學士李(北宋著名學者)主持,組織扈蒙、李穆、徐鉉、宋白等14位學者,歷時6年多,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年底完成了《太平御覽》一書的編纂,全書共1000卷。
《太平御覽》是一部大型綜合性類書,該書“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太平御覽》序)。編纂者“雜取經史傳記小說,自天地事物訖皇帝王霸,分類編次”。按照《周易》“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的說法,此書分55部,寓意包羅萬象,其下又劃分為5363類和63個附類。該書依部類和年代順序,按照天、地、人、事、物的序列,以北齊《修文殿御覽》及唐《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古籍為底本,先列書名,次引原文,廣泛采集了上自古代、下至五代經史百家各種古籍中的資料(不包括律詩、古賦、銘、箴、雜書等),所引圖書達2579種。
《太平御覽》初名為《太平總類》,在編纂過程中,性喜讀書的太宗“窮歲短晷,日閱三卷”“欲一年讀遍,因思學者讀萬卷書亦不為勞耳”,遂賜名為《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以廣博見長,所引文獻范圍廣、資料多,且大多首尾完整、出處明確,可謂前所未有,因而成為現(xiàn)存古代類書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獻、古籍最多的一部,為歷代學者所看重,被視為“類書之冠”。但因所引古書今大多已失傳,因而《太平御覽》就成為一部逸書百科,學術價值極高,后人只能依據(jù)《太平御覽》的記載來從事古籍校勘和學術研究,可見該書之彌足珍貴。
《太平廣記》:一部小說林藪
與《太平御覽》同時奉詔編纂、在四部大書中成書最早的是《太平廣記》。對此《宋會要》記載:“(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詔等取野史小說,集為五百卷,三年八月書成,號曰《太平廣記》。”該書的主編纂仍是李,成員是《太平御覽》的原班人馬。
《太平廣記》全書正文500卷,目錄10卷,共92大類,150多個小類,引書470多種。其內容除釋藏﹑道經外,輯錄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記、小說、雜著中的故事近7000則,包含歷史、地理、宗教、民俗、典故、詞章等,內容豐富,其中以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因而可以看成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說總集。魯迅先生曾評價該書:“我以為《太平廣記》的好處有二,一是從六朝到宋初的小說幾乎全收在內,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別買許多書。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類一類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們看到厭而又厭,對于現(xiàn)在談狐鬼的《太平廣記》的子孫,再沒有拜讀的勇氣。”所以上世紀初,他在編!豆判≌f鉤沉》和《唐宋傳奇集》兩書時,很多取材于《太平廣記》。
唐代傳奇是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發(fā)展的里程碑﹐其中不少作品情節(jié)曲折、文筆精美。《太平廣記》收錄的絕大部分小說為唐代作品,其中《李娃傳》《東城老父傳》《柳氏傳》《長恨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等唐人傳奇名篇,最早見于本書。這些作品為后人進行話本、雜劇、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北宋趙令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鶯鶯傳》話本、《鶯鶯六幺》雜劇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著名雜劇《西廂記》等均取材于此。
關于此書的編纂標準和原則,主編李在向太宗上《進太平廣記表》中表明“博宗群言,不遺眾善”“采摭菁英,裁成類例”。所以到了清代,《四庫全書》總纂修紀昀這樣說:《太平廣記》“雖多談神怪,而采摭繁富。名物典故多錯出其間,詞章家恒所采用,考證家亦多所取資。又唐以前書,世所不傳者,斷簡殘編,尚間存其什一,尤足貴也”。
《文苑英華》:一部詩文總集
喜好詩賦的宋太宗,因為感到“諸家文集,其數(shù)至繁,各擅所長,蓁蕪相間”,在《太平御覽》的編纂工作接近完成時,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再次下詔,命李﹑徐鉉﹑宋白、楊徽之等20余人,“閱前代文章,撮其精要”,編纂一部文學作品總集。該書于雍熙三年(986年)年底完成,這就是《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依南朝梁代蕭統(tǒng)組織編選的《文選》體例編纂,全書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策問等39類,每類下又分若干子目,共計1000卷。其收錄作品是繼《文選》之后,上起南朝梁代末年,下迄唐五代,選錄作家近2200人、文章23000余篇,其中絕大部分為唐代作品,因此可以視為唐代詩文總集。對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考唐文者,惟賴此書之存。”
《文苑英華》成書之后,曾有幾次校訂。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令文臣擇古賢文章,重加編錄,刪繁補缺換易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命太常博士石待問?,又命張秉、薛映、戚倫、陳彭年復校。到了南宋孝宗年間,經周必大、胡柯、彭叔夏重新校訂后印行。
《文苑英華》的價值首先在于其保存了大量六朝和唐代的文集,這些文集后來大多失傳,所以明代馮惟訥編輯《古詩記》,清代彭定求、沈三曾等人編修《全唐詩》,董誥、阮元、徐松等人編纂《全唐文》,嚴可均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書,均取材于《文苑英華》!端膸烊珪匪仗拼铉、李華、蕭穎士、李商隱等人的文集也是從該書輯出。該書中的詔誥﹑書判﹑表疏、碑志等類的文章﹐可補史傳之缺漏,考訂史書之得失,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文苑英華》完成之時,編修人宋白等人上表太宗,陳述他們編纂此書的辛苦和得意:“席翻經史,堂列縑緗,咀嚼英腴,總覽翹秀,撮其類列,分以布居,使沿溯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太宗“覽而善之”。
對于這三部類書的價值,明代學者胡應麟這樣評價:“非《御覽》,西京以迄六代諸史乘煨燼矣。非《英華》,典午以迄三唐諸文賦煙埃矣。非《廣記》,汲冢以迄五朝諸小說烏有矣。所錄本書,今十九不存,間存者往往賴此而完帙僅半,余恍惚睹其名耳。宋人雜說單行,本朝垂百數(shù)種,舍此遂無可別稽。故是編雖蕪冗,世莫得而廢也。”
《冊府元龜》:一部君臣史錄
四部類書中最后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叫《冊府元龜》,完成于同樣喜歡讀書、推崇文治的真宗在位年間。其編纂目的,正如真宗所說,是“著歷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也”。
《冊府元龜》是一部輯錄歷代君臣事跡的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真宗詔令王欽若、楊億、孫等20人編修,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完成,歷時8年。全書分31部,1100多個門類,正文1000卷,目錄10卷。每部前有總序,各門類前有小序。全書體例一致,各門類內容均以年代、年號次序編纂。
真宗親自為此書作序,序中要求:“君臣善跡,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刑”者,型也。真宗之序實際上表明了編纂此書的指導思想。鑒于此,《冊府元龜》在取舍上十分嚴謹,其內容全部來自正史和少量子、集,“所編君臣事跡,蓋欲垂為典法,異端小說咸所不取”“于悖逆非禮之事,亦多所刊削,裁斷極為精審”。
為保證質量,在編纂過程中,真宗“每因暇日,閱《君臣事跡》草本,遇事簡則從容省覽,事多或至夜漏二鼓乃終卷”“摘其舛誤,多出手書詰問,或召對指示商略”。
該書編書之始書名為《歷代君臣事跡》,書成之后真宗欽定書名為《冊府元龜》。“冊府”謂收藏圖書眾多,至于“元龜”,《周書》云:“邪僻既進,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豈非皇王之龜鑒與?”可見,“元龜”實指重要的借鑒。真宗更名此書,以龜喻書,用意在于將它作為治國理政的鑒戒,正如他給楊億的信札中所說:“朕于此書,匪獨聽政之暇資于披覽,亦乃區(qū)別善惡,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有所鑒戒。”
《冊府元龜》概括了北宋以前的歷史,史料豐富,唐五代部分尤為詳細,所依史書為北宋以前古本,采輯資料整篇整段不作改動,其中唐、五代時期的詔令、奏議已多不傳,因而史學價值很高。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