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崔顥: 少年及第 懷才不遇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29 8:49:3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崔顥登樓遠眺時,面對眾多美景,讓他感傷的卻是江中一片長滿亂草的沙洲。才華橫溢的崔顥在這里同樣借用了典故,借古人禰衡客死江夏之事抒懷。據(jù)史料記載,漢末的禰衡很有文才,只可惜生不逢時,因而才華得不到施展,曹操“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吏”,禰衡既不見容于操,又不見容于劉表、黃祖,終被黃祖所殺,死時才26歲,死后葬于鸚鵡洲。當時崔顥聯(lián)想到禰衡懷才不遇的悲劇,不僅表達了對古人的深切同情,更流露出了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憂憤,其實他在借他人的酒杯,消除自己內心積郁的愁悶。
崔顥中進士時約18歲,可謂少年及第,才華橫溢的他名揚天下。年少成名,使他身上多了一些瀟灑和桀驁不馴,還因“十五嫁王昌”一事,留下了風流不羈的緋聞。在離開故鄉(xiāng)汴州,漫游外地的幾十年里,崔顥周游于王公貴族之間,現(xiàn)存41 首詩作中有8 首就是贈與詩,而其他的詩作也多是表現(xiàn)其游歷過程中的生活與感受。雖然崔顥是一位名士,但終究名顯位卑。周游于王公貴族之中,無疑也提高了他的名頭。崔顥的名頭雖然與他的周游有關,但也因其詩作受到了時代的關注與青睞,進而聲名鵲起。崔顥雖然很有名,但卻稱不上大家,崔顥雖然位列開元、天寶間的名士之流,但真正稱贊評價其文學成就的卻寥寥無幾。
面對無法實現(xiàn)的建立功業(yè)理想,崔顥只好寄希望于超脫成仙,于是,他在《黃鶴樓》開篇便表達了自己對得道成仙的向往。然而,成仙自然會成為泡影。于是,崔顥找到了解脫的唯一之路——歸鄉(xiāng)。“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時分,江上升起沉沉霧靄,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少小離家,懷才不遇的崔顥心里充滿了游子思戀故土的鄉(xiāng)愁。他的詩篇《晚入汴水》是寫回鄉(xiāng)的,“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xiāng)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
從詩作中可以看出,崔顥思念故鄉(xiāng),并有回鄉(xiāng)歸隱、急流勇退之意。但卻終因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直到去世也未能返回故里。這也許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
作為唐代著名詩人,崔顥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深得古意,精、氣、神渾然一體。崔顥的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業(yè)、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然而,現(xiàn)實中卻懷才不遇,屢屢不被重用。不得志的情感化為詩作,便有了千古名詩《黃鶴樓》。相傳,后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fā),當他在樓中發(fā)現(xiàn)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還寫下了四句“打油詩”抒發(fā)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梁振杰說,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人生感慨、日暮鄉(xiāng)關的思鄉(xiāng)情懷,不時叩問著我們的心靈。千載而下,人生易老,崔顥雖然仕途不順,但他的千古名詩《黃鶴樓》卻成為千古絕唱,經久不衰。
[1][2]
(作者:王蘭蘭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