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東京的文化產業(yè)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29 9:41:1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作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目標的經營性行業(yè),文化產業(yè)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北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商業(yè)、文化的繁榮,都城東京的文化產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紅火。
發(fā)達的印刷業(yè)與圖書市場
經唐、五代時期的發(fā)展,雕版印刷到北宋進入鼎盛時期,加上政府重視和提倡,北宋雕版印刷揭開了我國古代印刷史上輝煌的一頁。
東京是全國木版雕印中心之一,因而也是圖書出版、交易中心。以國子監(jiān)為代表的中央機關和以公使庫為代表的地方機關,編印的圖書(即官刻本)涵蓋儒家經書、史書以及諸子、醫(yī)學、算學、類書、宗教典籍等,“雖漢唐之盛無以加此”(姚鉉《〈唐文粹〉序》)。太宗、真宗年間,欽定印刷大型類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計3500卷。真宗景德年間,僅國子監(jiān)就有書板十萬余,“經史正義皆具……今板大備,士庶家皆有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官印圖書規(guī)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東京民間印刷業(yè)也初步形成,除私人出資刻印、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家刻本外,最主要的是商業(yè)性坊刻本。書坊類似于今天的出版社,集印書、售書于一體,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政論文章、大臣奏議、科考范文等均在刻印之列。
東京印刷業(yè)繁榮,還可據一條詔令得到印證?刀ㄔ辏1040年),“在京無圖之輩及書肆之家,多將諸色人所講邊機文字,鏤版鬻賣,流布在外”。仁宗下詔,“委開封府密切根捉,許人陳告,勘鞫聞奏”(《宋會要》)。
官營、私營印書的興盛,加上外地印書來京銷售,圖書作為商品在東京市場上廣泛流通。相國寺及其附近是圖書交易中心,《東京夢華錄》有相國寺殿后資圣門前、寺東門大街賣書籍的記載。榮六郎經史書鋪,以刻印、出售經史圖書而聞名,北宋亡后遷至南宋都城臨安繼續(xù)開張。張舜民文集《畫墁集》,政和年間“京師鬻書者忽印是集,售者至填塞衢巷”(周紫芝《太倉米集》)。國子監(jiān)的雕版,“例許士人納紙墨錢自印。凡官刻書,亦有定價出售”(葉德輝《書林清話》)。朝廷更是大量征購圖書,以充館藏。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詔天下購館閣逸書,每卷給千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東京圖書還向國外銷售,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宋史》載,日本、高麗、交等國使者來京,常采購圖書。熙寧六年(1073年),日本僧人成尋在東京印經院一口氣購買《十缽文殊經》《寶要義論》等經書100多卷。元年間,高麗使臣來京,“請市書甚眾”。蘇軾在《論高麗買書利害子三首》中有“中國書籍山積于高麗”之說。
筆墨生產與書畫交易
東京筆墨生產繁榮。制筆業(yè)店鋪林立,對此,歐陽修、黃庭堅分別有“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虱”和“都下筆師如猬毛”的描寫。元豐年間,侍其瑛在東京“以筆為業(yè)……遂以筆名家”(陸友《墨史》)。吳無至制“無心散卓”筆,“小大皆可人意”(黃庭堅《書吳無至筆》)。“熙寧后,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葉夢得《避暑錄話》)。趙文秀的筆更是有名。
制墨上,工匠裴言造墨,“料精而墨善”。號稱“墨仙”的潘谷,造墨“既精好而價不二”(陸友《墨史》);“人制墨莫有及谷者”(晁貫之《墨經》);蘇軾有“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北宋末年,東京制墨名家輩出,張孜、陳昱、關、關瑣、郭遇明等“皆有聲稱而精于樣制”(何《春渚紀聞》)。梅鼎、曹知微、梅贍、張雅、高肩等,皆為“崇寧以來京師名手”(陸友《墨史》)!稏|京夢華錄》載,“萬姓交易”的相國寺市場,“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兩廊”,可見其規(guī)模不小。
東京書畫家云集,作品大量商品化,書畫買賣成為東京的重要行業(yè)。朝廷大肆收藏,收藏家把藏品當成財產。景年間,李宥命僧人惠明代購祖父、山水畫家李成之畫作,“倍出金幣,歸者如市”(劉道醇《宋朝名畫評》)。岑宗旦“尤善行書,如銀鉤躉尾,脫去嫵媚”,得英宗嘉賞,成名后“字畫一出,偶得之者爭相賈售”(《宣和書譜》)。王廣淵書法“筆力豪健”“字價千金”(《書林紀事》)。蘇軾書法因朝廷多次禁毀而價格倍增,宣和年間朝廷搜集,“一紙定值萬錢”。米芾名聲既盛,“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宣和書譜》),以至于米芾云“書畫不可論價”。“至于幽人、釋子,所藏寸紙,皆為利誘”(《書林紀事》)。
東京書畫市場之盛,還可從下面的記載中窺見一斑!端螘酚“?逃鶗皱髻u者”的記載,可見京城有想靠皇上墨寶而發(fā)財的人,以至于朝廷下詔開封府:“有?逃鶗皱髻u者,重坐之。”趙明誠在京城曾以200貫的價格購得蔡襄《神妙帖》3幅,李清照在《金石錄后續(xù)》中有趙明誠到相國寺“市碑文”的記述。歐陽修《石曼卿墓表》拓片,一本“半千買得”(文瑩《湘山野錄》)。李公麟死后,其作品“有厚以金帛購之者,由是夤緣摹仿,偽以取利”(《宣和畫譜》)。交易中竟出現(xiàn)了以贗品牟利的人。
[1][2]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