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部類書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2 15:36:2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文苑英華》的價值首先在于其保存了大量六朝和唐代的文集,這些文集后來大多失傳,所以明代馮惟訥編輯《古詩記》,清代彭定求、沈三曾等人編修《全唐詩》,董誥、阮元、徐松等人編纂《全唐文》,嚴可均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書,均取材于《文苑英華》!端膸烊珪匪仗拼铉、李華、蕭穎士、李商隱等人的文集也是從該書輯出。該書中的詔誥﹑書判﹑表疏、碑志等類的文章﹐可補史傳之缺漏,考訂史書之得失,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文苑英華》完成之時,編修人宋白等人上表太宗,陳述他們編纂此書的辛苦和得意:“席翻經(jīng)史,堂列縑緗,咀嚼英腴,總覽翹秀,撮其類列,分以布居,使沿溯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太宗“覽而善之”。
對于這三部類書的價值,明代學(xué)者胡應(yīng)麟這樣評價:“非《御覽》,西京以迄六代諸史乘煨燼矣。非《英華》,典午以迄三唐諸文賦煙埃矣。非《廣記》,汲冢以迄五朝諸小說烏有矣。所錄本書,今十九不存,間存者往往賴此而完帙僅半,余恍惚睹其名耳。宋人雜說單行,本朝垂百數(shù)種,舍此遂無可別稽。故是編雖蕪冗,世莫得而廢也。”
《冊府元龜》:一部君臣史錄
四部類書中最后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叫《冊府元龜》,完成于同樣喜歡讀書、推崇文治的真宗在位年間。其編纂目的,正如真宗所說,是“著歷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也”。
《冊府元龜》是一部輯錄歷代君臣事跡的史學(xué)類書。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真宗詔令王欽若、楊億、孫等20人編修,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完成,歷時8年。全書分31部,1100多個門類,正文1000卷,目錄10卷。每部前有總序,各門類前有小序。全書體例一致,各門類內(nèi)容均以年代、年號次序編纂。
真宗親自為此書作序,序中要求:“君臣善跡,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刑”者,型也。真宗之序?qū)嶋H上表明了編纂此書的指導(dǎo)思想。鑒于此,《冊府元龜》在取舍上十分嚴謹,其內(nèi)容全部來自正史和少量子、集,“所編君臣事跡,蓋欲垂為典法,異端小說咸所不取”“于悖逆非禮之事,亦多所刊削,裁斷極為精審”。
為保證質(zhì)量,在編纂過程中,真宗“每因暇日,閱《君臣事跡》草本,遇事簡則從容省覽,事多或至夜漏二鼓乃終卷”“摘其舛誤,多出手書詰問,或召對指示商略”。
該書編書之始書名為《歷代君臣事跡》,書成之后真宗欽定書名為《冊府元龜》。“冊府”謂收藏圖書眾多,至于“元龜”,《周書》云:“邪僻既進,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豈非皇王之龜鑒與?”可見,“元龜”實指重要的借鑒。真宗更名此書,以龜喻書,用意在于將它作為治國理政的鑒戒,正如他給楊億的信札中所說:“朕于此書,匪獨聽政之暇資于披覽,亦乃區(qū)別善惡,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有所鑒戒。”
《冊府元龜》概括了北宋以前的歷史,史料豐富,唐五代部分尤為詳細,所依史書為北宋以前古本,采輯資料整篇整段不作改動,其中唐、五代時期的詔令、奏議已多不傳,因而史學(xué)價值很高。
[1][2]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