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13 17:10:52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據(jù)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則諺語,源于一個民間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想羞臊孫權,于是趁到東吳串門兒之際,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那寶塔高大雄偉,單是塔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尋到了一些技藝高超的匠人,可他們?yōu)殡y地說:“澆鑄沒有問題,可沒這么大的銅葫蘆模子。”孫權派手下遍訪四方,也沒找到能做這么大銅葫蘆模子的高人。萬般無奈,孫權接受張昭的建議,在城門口貼起招賢榜,結果無人敢應。孫權急得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而諸葛亮呢,每天在招賢榜下踱著方步,搖著鵝毛扇子,一臉笑意。
在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兒的皮匠,聽說諸葛亮為難東吳,便一起商議對策。他們用了72個小時,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就這樣,三個臭皮匠攻克了做銅葫蘆的難關,為孫權解了圍。于是,“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逐漸成為諺語流傳開來。后來看到一篇《皮匠辯》的文章,這才知道,原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是一句被曲解了的諺語。
“皮匠”原本是“裨將”,裨將也就是副將,指的是中下級軍官,和戰(zhàn)爭有關,才能同軍事家諸葛亮比一比高低。“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的意思是三個下層的、在一線行軍打仗的裨將,有時候他們的經(jīng)驗和智慧集中起來,就比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來得正確,來得實在和有效。后人以訛傳訛,將“裨將”傳成了“皮匠”。
裨將也好,皮匠也罷,給人的啟示都是集思方能廣益。其實,集思廣益這個成語也是源于諸葛亮。劉備死后,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處理蜀國的大小政事,但他并不獨斷專行,而是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一位主簿官勸諸葛亮不必事必躬親,應少過問一些瑣碎的小事,對下屬應該有所分工?酌髀犎∫庖,發(fā)文號召文武百官、朝廷內外主動積極地發(fā)表政見,文中寫道:“集眾思,廣忠益也。”可見,再高明的管理者,也應博采眾長,集思廣益,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作者:劉月光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