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科取士:北宋“高考”有看頭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14 9:28:0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此外,北宋政府還嚴禁在科考中夾帶、代筆、舉燭等作弊行為。這些措施無疑有利于擁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弟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直接授官 升遷較快
唐代士子通過科考及第后,雖然享有金榜題名、皇帝賜宴、曲江盛會、雁塔題名的榮耀,可謂風頭出盡,但只算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至于是否有未來,還得看你能否通過吏部的考試,考試合格后方授予官職。而在北宋,考取的進士不再經(jīng)過吏部考試,皇上直接授官,就業(yè)可謂乘上了快捷的“直通車”,而且仕途升遷較快。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太宗殿試復試,及第者“凡五百人,皆賜袍笏”。對于進士及九經(jīng),更是授予監(jiān)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等官職。最為榮貴的進士諸科,高第者往往被授予朝廷公卿等文官,待遇優(yōu)厚。仁宗一朝13次科舉中,“(每次)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做高官的比率和級別較唐代明顯提高。
由此筆者聯(lián)想,相比大唐的曲江宴而言,北宋登科的進士們來到東京城西那座風光旖旎的皇家園林瓊林苑,參加由皇上親自宣布的登科名次大典,并享受一頓皇上恩賜的瓊林宴(即“聞喜宴”),應該是更加風光吧。
北宋科考,大力改革,新招迭出,為自身統(tǒng)治開辟了廣泛的人才來源,無疑,這與北宋以文治國、倚重文臣的國策密不可分。“四海為家寶緒隆,旁求文雅振儒風。命鄉(xiāng)隨計來多士,較藝掄材有澤宮。簪紱近臣當顯任,絲綸深旨論丹衷。旰宵汲汲予存念,夙夜孜孜爾徇公。名實豈惟衡鑒內,賢能皆萃網(wǎng)羅中。佇觀翹楚登時用,布政分憂協(xié)庶功。”這首篇幅較長、用詞典雅的詩歌,其作者是宋真宗趙恒,通過此詩,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能夠真切感受到北宋皇帝對科考的重視、招攬到人才后的高興勁兒以及對士子們的殷殷期望。而今讀之,想象著這位真龍?zhí)熳哟丝潭俗堃,捋著胡須,看著那一個個成績優(yōu)異的賢士名單,一定樂得屁顛屁顛。
初創(chuàng)于隋代的科舉考試,開始打破幾百年來門閥世族對仕途的壟斷,為出身庶族寒門的讀書人參與政權開辟了道路。經(jīng)過李唐一朝的發(fā)展,到了北宋,這一制度在諸多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并走向成熟、鼎盛,因而北宋科舉呈現(xiàn)出不同于以往的別樣風景。本文采擷北宋科舉花絮幾則,與讀者共享。
[1][2]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