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心系蒼生 胸懷天下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20 8:52:2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傳頌千古的名句,在中華大地流傳極廣,它出自北宋名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軍事將領(lǐng)。他心系百姓、胸懷天下,他的榮辱沉浮與開封這座城市密不可分。
胸懷大志 發(fā)奮苦讀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生于徐州,卒于皇四年(公元1052年),享年64歲。范仲淹自幼喪父,因家貧困,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博一朱姓人家。朱家雖是當?shù)馗粦,但范仲淹讀書刻苦,自己去附近的醴泉寺讀書,他伴燈苦讀,常常和衣而臥。他生活清苦,每天吃一些涼塊狀的稠粥,再拌上一點兒咸菜,但他毫不介意,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自己的志向。范仲淹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他曾在睢陽應(yīng)天府書院求學,宋時該書院和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及河南嵩山書院并為全國四大書院,辦學水平一流。范仲淹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正規(guī)教育。同學問他有何理想,他慷慨激昂地答道:“愿為宰輔,得時行道,或天下之命。”
史書記載,一日宋真宗路過南京(今商丘),書院學生爭睹圣容,競奔而去,而范仲淹卻坐誦如舊,不為所動。別人惜他錯失良機,他卻自信地答曰:“日后自見,也未必晚。”其志存高遠可見一斑。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015年,27歲的范仲淹金榜高中進士,并在開封參加殿試,因成績好參加了御賜的宴席,這是他仕宦生涯的開始。
直言敢諫 針砭時弊
范仲淹所生活的時代,正處在宋王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時期。當時社會危機四伏,內(nèi)憂外患。朝廷腐敗,國庫財政空虛;地方土地兼并,不斷有窮苦農(nóng)民和士兵起義;遼和西夏不斷侵擾北宋,極大威脅中原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對外戰(zhàn)爭屢次失敗,迫使宋朝貢納大批銀、絹、帛、茶等財物,加重了國內(nèi)的階級矛盾,形成惡性循環(huán)。范仲淹入仕后,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的體制弊端,不斷向朝廷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條條符合現(xiàn)實,條條都是治弊的猛藥。
公元1028年,皇太后過生日,見皇帝宋仁宗和百官在朝中為皇太后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和國禮不可混同,如此則有損君主尊嚴,便上書請止,弄得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很不高興。引薦范仲淹的晏殊更是驚恐不安,趕忙勸范仲淹不要這樣干了,一心為社稷著想的范仲淹毫不畏懼,干脆上書請求太后撤簾還政。依附于皇太后的官僚豈能容忍范仲淹,范仲淹不能在京城立腳,被貶官調(diào)赴河中(山西南部)通判。三年后太后病逝,宋仁宗即調(diào)范仲淹入朝任右司諫,專門評議朝事。此時干旱和蝗蟲災(zāi)害蔓延山東半島和江淮流域,范仲淹便上書請求救助。宋仁宗并未理會,范仲淹就在朝堂上當面質(zhì)問仁宗:“如果宮中停糧,陛下該如何?”仁宗頓悟,即派范仲淹去賑災(zāi)。范仲淹以民利為大利,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由此可見一斑。
范仲淹還敢于和權(quán)重位高的奸相呂夷簡作斗爭。公元1033年,他上書抨擊呂夷簡,主張選賢薦能,整頓朝廷吏治,結(jié)果被呂夷簡集團驅(qū)逐至睦州為官。公元1035年,他被調(diào)回朝廷任禮部員外郎,并任開封知府。擔任開封知府期間,范仲淹大力整頓京城官府,剔除弊政,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歷任開封知府的183人中,他和包拯、歐陽修被譽為“三杰知府”。不過,此后在與呂夷簡集團作斗爭的過程中,范仲淹再次遭排斥而被外調(diào)。綜觀數(shù)十年政治生涯,范仲淹先后任職亳州、秦州、河中府、蘇州、饒州、越州等地方官,他施政以養(yǎng)民為先,同情百姓疾苦,將發(fā)展當?shù)氐霓r(nóng)民生產(chǎn)放在頭等地位。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yǎng)人才,寶土安民,政績斐然,為當?shù)匕傩兆隽撕芏鄬崒嵲谠诘氖虑椋嬲龅搅藶楣僖蝗,造福一方?
御夏安邊 戰(zhàn)功赫赫
范仲淹在為官生涯中不僅敢做敢言,還曾出任邊防軍職,抵御西夏入侵,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公元1040年,宋與西夏的戰(zhàn)事復燃,范仲淹臨危受命,先以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后遷龍直學士、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知延州。御邊過程中,范仲淹在戰(zhàn)略上主張“嚴邊城,使之久可守;實關(guān)內(nèi),使無虛可乘”,采取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羌、孤立西夏的辦法,積極整頓軍備,堅持以守為攻,爭取最后勝利。當時,范仲淹的御夏方針為許多朝臣和將帥所不理解,一時被譏為怯懦。宋仁宗急于求成,采用了主動出擊的建議,結(jié)果在好水川和定川寨之戰(zhàn)中損兵折將,大敗虧輸。痛定思痛,宋仁宗才決定采納范仲淹的守策。事實證明,范仲淹堅持的戰(zhàn)略是著眼現(xiàn)實和長遠的最佳御夏方案。在范仲淹和韓琦主持下,邊城日固、士氣日盛、軍備日精,陜西四路立體縱深攻防體系初步構(gòu)筑完成,戰(zhàn)局開始有了變化,西夏再也不敢小覷宋軍。當時有民謠為證:“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到了公元1044年,北宋與西夏和議,西夏元昊削去帝號對宋稱臣,從此恢復雙方貿(mào)易,實現(xiàn)了邊疆較長時期的和平,可見范仲淹穩(wěn)妥積極的防御戰(zhàn)略取得顯著效果。
推行新政 整頓吏治
公元1043年,經(jīng)歐陽修等大臣推薦,范仲淹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從此他有了更大的機會在政治上一展拳腳。當時,宋仁宗征求改革弊政的意見。范仲淹應(yīng)詔上《答手詔條陳十事》,首先指出“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提出“明黜陟、擇官長、厚農(nóng)桑、修武備”等10項改革措施,拉開了“慶歷新政”的序幕。這場改革以整頓吏治為核心,內(nèi)容包括精兵簡政,撤換庸才,破格提拔優(yōu)秀人才;擴大宰相的權(quán)力以提高工作效率,派調(diào)查組到各地調(diào)研,懲治貪官污吏;大辦教育,改革科舉考試辦法,由實用的議論文代替空洞的八股文。
可以說,范仲淹的新政方案,針對北宋王朝的弊端提出了有效的對策,也反映出了廣大中下層人民的要求。但由于改革觸動了權(quán)貴的既得利益,限制了保守勢力的特權(quán),遭到守舊派的攻擊,他們誣陷范仲淹培植私人,結(jié)黨營私,甚至誣告他要廢黜皇帝,無所不用其極。公元1045年,范仲淹被貶職西北邊疆,遠離了中央政權(quán),他的改革也隨之而失敗。范仲淹的改革雖然失敗了,但他憂國憂民之心至死不悔,始終追求革新和進步。這次新政進一步推動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先憂后樂 名垂千古
公元1046年秋天,處于政治不得志之時的范仲淹應(yīng)好友騰子京要求,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中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因為改革不能繼續(xù)推行而灰心喪氣,抒發(fā)了不計個人得失成敗,而心懷社稷人民的開闊胸襟。這一流傳很廣的名篇是他一生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成為其后有建樹的從政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銘。
公元1049年,范仲淹調(diào)往杭州做知州。他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jīng)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對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這種善舉感動天下,全國范姓人民視范仲淹為圣賢而敬之。
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宋仁宗聞訊后萬分難過,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并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兩年方成,熱情飽滿,詞語生動。
一代宗師,人格典范;精神領(lǐng)袖,千古楷模。時至今日,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光輝,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他留給后人的人文遺產(chǎn)定將萬世流芳。
(作者:李晨翀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