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開封:裴維與《香草亭詩詞》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20 8:56:5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2014年10月,經(jīng)過10多年整理并被列入“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中華詩詞研究院項目)的《香草亭詩詞》由黃山書社出版。該書作者裴維,開封人,晚清要員,工詩詞,著有《香草亭詩草》《香草亭詞草》(以下簡稱《詩草》《詞草》)。《香草亭詩詞》由其后人裴元秀、裴文瑗、裴壽鏞等據(jù)《詩草》《詞草》的抄本整理,裴元秀作序,裴元佑題簽。
裴維其人
晚清開封裴氏家族是古城著名的科舉家族之一。據(jù)裴氏后人、中央黨校教授(已退休)裴元秀撰文述介,開封裴氏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曾任安徽蒙城知縣、亳州知州的裴振(1746年~1795年),自安徽攜子遷入,至清亡共歷4代。這一家族重視文教,兒孫們科舉成績優(yōu)異,為官者多。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問世的《祥符縣志》,曾載入裴氏一家三代10人,并為其中兩人立傳。10人中有5人中舉,其中3人為進士、1人為翰林;為官者7人中,既有州、縣一級的地方官,也有任職京師的二品大員裴維,可見裴氏家族顯赫一時。
裴維是這一時期開封籍裴氏的第三代,也是佼佼者。裴維(1856年~1925年),字韻珊,一字韞山,號君復、香草亭主,同治十二年(1873年)河南拔貢第一名。光緒元年(1875年),與堂兄裴維俊同榜中舉,光緒六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為庶吉士。光緒九年任翰林院編修,為開封裴家唯一的翰林。光緒十二年任國史館協(xié)修官,光緒十五年奉旨任御史,次年賞戴花翎,官二品。裴維的父親裴季勛,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胞弟裴維信,光緒十九年舉人,曾參加過開封衡門詩社。
裴維才華出眾,卓有見解,為官清廉。結束翰林院學習時,時工部尚書翁同(字叔平,同治、光緒帝師)曾力薦將裴維留翰林院任職。后來,他為官歷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奉天府丞、湖北學政、太常寺少卿、順天府丞等職。但此時的清王朝已是內外交困,風雨飄搖,裴維親歷了丁戊奇荒、甲午戰(zhàn)敗、庚子事變、王朝覆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悉朝廷上下的腐敗無能。甲午戰(zhàn)敗后,時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的他,以一份《輕議割地恐啟各國貪利之端》奏折(現(xiàn)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書光緒帝,堅決反對割讓臺灣。該奏折冷靜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割讓臺灣給日本,將成為列強瓜分中國之始,其結果將后患無窮;日本侵略中國,乃不義之戰(zhàn),失道寡助,其力量會在侵華過程中逐漸削弱,因而主張堅持長期抗戰(zhàn),待敵我力量發(fā)生變化時,集中優(yōu)勢兵力驅逐之。這份奏折是研究甲午戰(zhàn)爭的重要文獻,其中關于“啟各國貪利之端”的預見,完全符合《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實際。但隨著清王朝的一步步傾覆,裴維的政治理想逐漸破滅。
辛亥革命后,他不仕二朝,甘當遺老,后委派他任實錄館副總裁官,參與領導《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的編撰。民國要員胡漢民曾以“門生”身份,三次請他出山,他以“我是食清朝俸祿之人”而婉拒。晚年的他,參加由“晚清四大家”之一的王鵬運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京師組織成立的咫村詞社(見劉映華編《王鵬運年譜》),以詩詞會友,抒發(fā)了內心復雜的情感。在去世前不久的1924年,他曾填寫《浣溪沙》,詞意凄苦寂寞,反映了其晚年的酸楚與無奈。1925年,裴維病逝于京,葬于西直門外官園義冢。
裴維詩詞抄本
裴維的詩詞創(chuàng)作有《詩草》《詞草》兩種,生前均未刊印,而今能以《香草亭詩詞》一書問世,離不開其后人的抄錄、保存和整理。
裴維去世8年后的1933年,由朱祖謀(1857年~1931年,字藿生,號強村,著名詞人、學者)生前輯錄、再經(jīng)龍榆生整理的《滄海遺音集》刊印。關于朱祖謀托付龍榆生此書的過程,龍榆生在《朱強村先生永訣記》一文中有詳細記述。該書第二卷收錄了裴維《詞草》中的詞作63首(其中兩首系誤收),以《香草亭詞》一卷出版,這是裴維作品第一次結集問世。2003年,裴元秀教授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到此書。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由葉恭綽主編的《全清詞鈔》,選錄詞作8000多首,是收錄清詞最多的選本,其中收入裴維的詞作3首(其中1首系誤收)、夫人顧玉琳詞作1首,這是裴維作品第二次問世。
朱祖謀生前所輯裴維作品能夠在《滄海遺音集》中出版,來自于裴維胞侄裴南侯的抄錄。而裴南侯的抄錄,又得益于關賡麟的大力支持。
關賡麟(1880年~1962年),近現(xiàn)代著名詞學家、實業(yè)家、教育家,我國鐵路交通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參加廣東鄉(xiāng)試中舉,裴維為欽定正考官。裴維去世后,關賡麟不忘師恩,命下屬裴南侯整理抄錄。當時裴南侯在京漢鐵路局工作,而關賡麟時為此鐵路局局長。裴南侯抄寫了裴維《詩草》《詞草》各兩部以及其夫人顧玉琳詩詞作品《花韻樓詩詞剩稿》(以下簡稱《剩稿》)一部。
1938年日寇侵占華北后,裴南侯隨身攜帶《詞草》和《剩稿》各一部逃難,盡力保護。1961年,已進入暮年的他給文化部寫信,說明自己收藏有裴維夫婦作品,并要求文化部協(xié)助處理。文化部將此信轉北京圖書館(即今國家圖書館),裴南侯抄寫的《詞草》和《剩稿》由此入國家館藏。這是裴維《詞草》的國圖本,其中《詞草》經(jīng)過朱祖謀選校,如前述。
2002年,位于開封徐府坑街的裴氏舊宅拆遷,此間,裴維的侄孫裴文瑗發(fā)現(xiàn)了兩部《詩草》和另一部《詞草》,現(xiàn)由裴南侯的長女裴元佑保存于鄭州。這可以說是裴維《詞草》的鄭州本。兩部《詩草》,一部有人用朱筆圈閱,稱之為鄭甲本,另一部由裴文瑗據(jù)鄭甲本補抄,稱之為鄭乙本。這次由黃山書社出版的《香草亭詩詞》,均以上述抄本和《滄海遺音集》之《香草亭詞》版本為據(jù)。
《香草亭詩詞》一書
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對于晚清及民國詩詞的研究越來越多,成立于2007年的中華詩詞研究院,繼《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之后,接著又著手進行“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和“當代詩詞家別集”兩種大型叢書的編輯。這次出版的《香草亭詩詞》一書,即為“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之一,該書收入作者詩作200多首、詞作近300首,書后還附有作者年譜、夫人《剩稿》、胞弟裴維信詩鈔存等。
作為晚清要員,裴維離開家鄉(xiāng)親人,輾轉京師、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因而寫下了大量旅途和客居之作,詩作或詠物抒情,或懷古憑吊,內容十分豐富。“書生自有青云志,敢向終南捷徑求”(《濟南道中》),這是青年裴維的自信;“尤愿不用兵,農家親耒耜。常此課桑農,安處如平砥”(《登軒后山》),這是他的社會理想;“十丈軟紅懷昨夢,一痕新綠試春犁。停車欲訪前朝事,垂柳依稀辨舊堤”(《朱仙鎮(zhèn)題壁》),這是他路過家鄉(xiāng)的感慨;“平生第一傷心事,錯被功名誤少年”(《感懷》),這是晚年的他在仕途遇挫時的無奈。
值得注意的是,1894年年底,裴維到福建任監(jiān)察御史,此時適逢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面對岌岌可危的國勢,他在《贈東南將帥》中寫道:“傳檄誰從海上呼,碧天云靜月輪孤。蠻花鳥三春詠,夷海番山一統(tǒng)圖。盛世功名銘竹帛,男兒志早寓桃弧。升平未敢忘兵備,自古邊防不可無。”在《臺灣雜興四首》中,作者更是表達了對孤懸海外的臺灣島的擔憂和對戍守邊陲的人才的呼喚:“絕島中懸散八培,海云壓岸暗成堆。孤城夜靜衙更起,萬幕秋屯帥府開。賦雪我慚梁苑客,歌風誰上漢王臺;I邊第一諳形勢,天為巖疆誕異才。”不幸的是,次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裴維的詩作,如信手拈來,情感樸素真摯,風格清新自然,正如他在《詩境》中所主張:“忽然得奇句,未經(jīng)人道來。本在人意中,恰為我獨裁。語非有險僻,卓爾超凡才。乃知天籟高,觸物舒幽懷。但言情景真,余事俱塵埃。”
裴維的詞作,風格多婉約,清新工巧,所依詞牌甚多,有小令、中調,也有長調,以小令、中調為主,體現(xiàn)了作者極富才華的填詞功力。“卷珠簾,羞一顧。眉樣遠山妒。生怕登樓,樓外墜紅雨”(《祝英臺近·題畫》),詞句仿佛將一幅美人圖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小泊古亭東,鞋樣船兒剪樣風。煙柳兩行齊拂水,重重。鎖住斜陽不放紅”(《南鄉(xiāng)子·湖上》),又是一幅絕妙的湖面夕照圖。
裴維與妻子顧玉琳(字玉墀)感情甚篤,但他奔波在外,無力攜眷,妻子只能留在開封家中,夫婦聚少離多,因此他們有不少作品表達了彼此的思念之情,十分感人。如《贈內》其一:“惆悵年年賦別離,浮名難得慰心期。只多一冊郵亭草,添得妝臺和韻詩。”妻子以《寄外》作答:“堂上屢猜書到日,閨中又見月圓時?赡芏噘I桃花紙,盡寫邯鄲道上詩。”他的《閨情》詩作,以妻子口吻而寫,感人至深:“拈線愁吟蕙錦詞,畫樓誰更寄相思。親教鸚鵡回環(huán)誦,盡是郎君別后詩。”妻子在光緒年間的“丁戊奇荒”中撒手人寰,時年24歲,此前兩個幼女也先后夭殤,裴維終生再也未娶。在《撿篋中遺物悼亡十二首》中,作者睹物思人,憶起妻子題詩作畫,寫道:“讀到詩篇百感生,詩中猶憶晚吟聲。傷心草草留題處,怕拾遺箋付管城。”在晚年的詞作《浣溪沙》中,作者更是表達了對妻子的不盡思念:“積雨新晴入夜天,碧空如水越澄鮮。清光剛盼玉輪圓。 花氣通簾情脈脈,茶香浮盞思綿綿。阿誰共話年前。”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