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琢成器,知是東窯瓷”。這是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著名詩人張耒為東窯青瓷留下的贊美詩句。東窯青瓷在南宋失傳,明、清時期都有恢復之舉,但未得傳承。2012年年初,祥符區(qū)文物工作者陳文斐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在東窯青瓷舊窯址處恢復了作坊,用3年多時間試燒,終使東窯青瓷重現(xiàn)世。
7月26日,在祥符區(qū)東窯青瓷展示館,一件件紫口鐵足、美如碧玉、呈淡青色的東窯青瓷精品流光溢彩,其典雅、高貴的氣質(zhì)令人驚嘆。雙手托捧著一件東窯青瓷,陳文斐愛不釋手。他告訴記者,連日來,東窯青瓷在祥符區(qū)燒制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7月23日,一個來自加拿大的《外國人看中國》紀錄片攝制組還專程趕來拍攝。
據(jù)史料記載,東窯青瓷始創(chuàng)于北宋初年,因產(chǎn)于汴東陳留而得名。據(jù)北宋《宋會要》等史書記載:“東青器見著,與官窯、哥窯并列,盛于北宋”,素有北宋“御窯”之說。
開封東窯為宋代北方著名窯口,亦稱“董窯”。窯址在汴京陳留,專燒磚瓦。北宋中期,東窯已由北宋初期大量燒制皇室建筑用材逐漸轉(zhuǎn)為燒制日用陶瓷器皿及藝術瓷器。《宋會要》窯務條文記載:“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記載了北宋東、西兩窯務的職能和廢止時間?赡芤蚧蕦m建設圓滿,無需東窯再燒制建材而廢止窯務,繼而又因東窯燒制作品的轉(zhuǎn)型及影響,大中祥符二年又恢復了東窯務的職能,這無疑說明了東窯在當時的發(fā)展和興盛狀況。東窯燒制的東青瓷亦被稱為“東青器”,胎骨細致,釉色淡青,有深淺兩種,淺者近似“汝器”,但無蟹爪紋,多紫口鐵足。清代學者蘭浦在其《景德鎮(zhèn)陶錄》中寫道:“東窯,北宋東京民窯也,即今開封府陳留等處。土脈黎細,質(zhì)頗粗厚,淡青色,亦有淺深,多紫口鐵足,無紋,比官窯器少紅潤。后人有‘東窯’為‘董窯’者,窯址迄今未被發(fā)現(xiàn)。到明清,景德鎮(zhèn)曾仿制東青釉,清雍正的豆青釉也被稱作東青。”這不僅印證了張耒對開封東窯描述的詩句,還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開封東窯的藝術特色及對明、清青瓷的傳承和影響。
《辭源》第二冊“官窯”欄之釋解,也有如下記述:“(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大觀間京師置窯燒造。胎骨有白、灰、紅之分。其土取自汴東、陽翟,淘煉極精。”確認古代開封(陳留)為瓷土產(chǎn)地之一。甚至今日,陳留較深處挖出的黏土,仍多呈黑紅色,含鐵量很高。由此可推知,立窯于汴東陳留的東窯,就是因為自產(chǎn)瓷土而設窯燒瓷,并因為入胎的黏土含鐵量高,而形成其紫口鐵足的藝術特征。
今年5月,東窯青瓷被列入我省《中原旅游商品“老家禮物”》名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