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跡】曹植墓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4 9:04:3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曹植墓位于通許縣城東的長智鄉(xiāng)后七步村,墓冢在村中400多平方米的坑塘南邊沿,東西北三面環(huán)水,南面臨路。墓寬22.5米,長22米,高3.4米。
曹植,字子建,三國時魏王曹操的第三子。封陳王,溢思,世稱陳思王。極富才學(xué),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評價他:“嘗言天下文章只一石,子建獨得八斗,世目為繡虎”。著名的《洛神賦》即出于曹植之手。詩歌多為五言詩。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對五言詩的發(fā)展頗有影響。又善辭賦、散文。原來文集,已散佚,宋人輯有《曹子建集》。曹植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后曹丕、曾睿相繼為帝,備受猜忌,曹丕曾故意刁難曹植,相傳讓他走七步路應(yīng)賦詩一首,如詩不成,即給以懲罰。曹植應(yīng)聲賦詩一首:“煮豆持作羹,濾豉以為汁,萁在釜底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感悟。七步成詩,成為一段佳話,至今廣為流傳。
曹植曾封為雍丘王,在杞縣一帶活動過。其墓在山東東阿縣,杞縣曹植墓為其衣冠冢。后七步村名,一度訛傳為“齊步”。明成化八年(1472年),夏季發(fā)大水,墓被大水沖刷,出現(xiàn)一穴,遂發(fā)現(xiàn)一石碑,上書“三國魏陳思王之墓”,人們才知道“齊步”的錯訛。為紀(jì)念曹植,明萬歷年問,把“齊步”改為“七步”。
曹植墓碑原立于后七步村陳思王陵祠內(nèi),此地現(xiàn)為學(xué)校。碑體高3.44米,寬0.76米,厚0.22米。碑題名為“通許縣創(chuàng)建陳思王陵祠記”,為明代萬歷八年(1580年)通許知縣王喬英撰文書丹,縣丞上好仁,典史范世麟立石,碑文正書36行。碑文記載了墓的位置,贊“子建詩才擅七步之雄,文章冠三國之彥”。
1982年5月14日,通許縣人民政府將曹植墓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佚名 責(zé)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