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記載:“秦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稱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腹唬汗讶吮狈ド饺郑^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爾之山,南伐之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里邊提到的“過孤竹”便是古孤竹國,古孤竹國遺址就在現(xiàn)在的登封市安廟村。
“小時候夏天下大雨,古孤城的土墻里常會沖出‘高錢’(古時候的錢幣,因為比正常見到的小錢大,村民為這些錢幣起名為高錢)。”今年74歲的安松學說。8月3日,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安廟村,幾位老人正坐在樹下享受蔭涼。得知記者來意,紛紛抬手指著村子北面的崖頭說:“古孤城在那邊。”抬眼望去,已是芳草萋萋。
村中有古城
52歲的安華民很熱心,引領我們來到村子西邊,十幾米高的土墻落寞地屹立在那兒,土墻最下邊兩口人工窯洞,毀壞了土墻的夯土,但是目光上移,明顯可以看到夯土層的痕跡,每層土的距離大概在50厘米到70厘米之間。
“村子里這樣的高臺綿延有8里地遠。”安華民說,隨著村落的發(fā)展,村民房子都蓋在夯土墻的南邊,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xiàn)一個人工窯洞,但大部分窯洞已經荒廢或者被封口了。
“大概1955年,一場大雨過后,土墻里沖出一塊石碑,當時還跑去看了,石碑被雨水沖出來時還是豎立著的,上邊寫著古孤竹國。村民們沒敢動,埋了回去。”安華民說。1958年,登封修207國道修到安廟村,再次挖到那塊石碑。“當時把碑搬運到村北面的涵洞里,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人來把石碑拉走了。”如今石碑存于登封市文物局(嵩陽書院西碑廊)。此碑上書寫:古孤竹國,兩邊有“前刑科給事中”“江夏丁應泰立”,落款處有“儒學門生應晨 學民”“農官安世光 合立”等字樣。
古城有傳說
村里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村北高臺地上有一座古廟,距古廟一箭三拐之地,埋藏有十八缸銀子白銀。“這都是流傳的,具體從哪個地方開始沒人知道,一箭三拐之地有多遠也沒人知道。”安松學說,也有人來找過這一箭三拐之地,但都不了了之。
“這個地方叫‘侯爺寨’。傳說,這個寨子也是屬于當時的孤竹國。”安華民說,他小時候經常跑到寨子里邊玩,那時候,寨子還是四面都有墻,圍起來中間一塊地,大概有十幾畝大,寨子最厚的地方土層有十幾米,高也有十幾米。“小時候貪玩,爬到寨子最高處,上邊也有三四米寬。”
“昔日有個二家賢,弟兄倆人讓江山。兄讓弟,弟不坐。弟讓兄,兄不當。兄當前門逃出去,弟從后門逃外邊……”安松學半說半唱地告訴記者,這是曲劇、豫劇《出頭官》的開場唱。
根據(jù)戲文,村民之間的傳說是: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伯夷、叔齊,兩人感情十分要好,且都謙讓有禮,老國王要傳位給王子了,兩個人為了讓位給對方,都選擇半夜偷跑出國,結果一個從前門跑了,一個從后門跑了,然后兩人相遇在今嵩山,住在山上的洞中,餓了吃點松子,渴了喝點雨水,直到死去。這個故事在《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中還有記載。如今,太室山頂仍存在二仙洞,相傳是伯夷、叔齊藏身的地方。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