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牛郎會織女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20 16:15:4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七夕節(jié),傳說中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具浪漫色彩的,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做是“中國情人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為“蘭夜”。“七月天漢清如練,蘭夜私語祭嬋娟。”初秋夜的院子里,涼風習習、流螢點點,老人會搖著蒲扇,手指天上的星星,告訴孩子哪個是牛郎星哪個是織女星,是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將他們生生分開的。
傳說中,每年的七夕都會下雨,那是牛郎與織女重逢后喜極而泣的淚水。
其實,七夕源于中國古人對自然、時間和數(shù)字的崇拜。古代民間,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時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說“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愛情相關(guān)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
有人認為,將七夕節(jié)冠之以浪漫的“中國情人節(jié)”頭銜,是國人普遍的一種誤讀。其實不然。這主要是長期以來,乞巧成為七夕節(jié)第一主題,而七夕本意就是乞愛。七夕節(jié)的主題是由乞愛開始的,逐漸演變?yōu)槠蛎、乞子直至乞巧,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七夕節(jié)乞愛的主題,最早源于原始社會的婚姻制度。遠古時期的氏族部落大多以河為界,隔河而居。為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種群衰落,一些隔河而居的部落實行通婚制,常常約定一個時間,選擇在河邊舉行大型的“相親派對”,追求繁衍和婚姻。這一點,就如“三月三”、“溱洧之歡”一樣。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銀河會,地上的情人也甜甜蜜蜜去約會。天上銀河,地下河邊,交相呼應(yīng),形成了最初的七夕節(jié)。
“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guān)的節(jié)日。因為七夕節(jié)與女事關(guān)系密切,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所以又叫“少女節(jié)”或“女兒節(jié)”。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很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guān)于乞巧的記載。
自漢朝以后,七夕節(jié)是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在這一天晚上,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陳列花果、女紅,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織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女紅技法嫻熟。穿針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白天把一盆水放在太陽下曬,曬出一層白皮,女孩子在里面放針,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就是乞得“笨”的拙女。比如七月七日前夕,用杯子盛鴛鴦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在一起),夜間露天存放,意在和人露水,七月七日天明后放在太陽下曬,徐徐有水膜生成,取縫衣針輕置水面上使浮,則水底現(xiàn)各種針影。如果針影圖形復雜,便算得巧;倘若針影粗如棒槌,直而無曲線影,便是得拙了。用線去穿七孔針的乞巧法,難度是有的,既要眼睛靈活,又要手不顫抖,看女孩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jīng)常繡花。還有一種乞巧法,是在雨夜里去逮蜘蛛。把捉來的蜘蛛放在小盒子里,隔一段時間看蜘蛛網(wǎng)結(jié)得怎樣;蛘咴谄咴缕咄砩弦员P盛瓜果,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jié)網(wǎng),就是得巧。有人為討吉利,稱蜘蛛為“喜子”,通常不撲殺它們,七夕更不會。“五色金盤果,蜘蛛浪作巢”說的就是這種乞巧方法。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富于想象,也很有詩意。蜘蛛織網(wǎng)與姑娘織布,都有靈妙之處,自然與人共通,使姑娘們受到某種啟發(fā),得到某些靈感,都樂于一試。
唐宋詩詞中,有關(guān)七夕和乞巧的作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在北宋的京城開封,還設(shè)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代羅燁、金盈所輯的《醉翁談錄》中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人們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臨近七夕,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
相傳天上牛郎織女踏鵲橋相會,而人間男女談情說愛相約黃昏后。少女懷春,自然憧憬未來的愛情和姻緣。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們對美好姻緣的渴望,已遠遠超過擁有一雙織布巧手。這一夜,會有許多待嫁的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據(jù)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愛情。宋時的“女兒節(jié)”上,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jù)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shè)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yīng)。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可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人們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lǐng)。
據(jù)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述,農(nóng)歷七月七,北宋開封的街頭攤販競相出賣一種叫“種生”或“五生”的節(jié)物,它是“以綠豆、小豆、小麥盛于瓷器內(nèi),以水浸之,生芽數(shù)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購買者抱著祈求子孫的愿望,對此篤信不疑。
宋代時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教天龍八部中的“磨喝樂”聯(lián)系起來,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磨喝樂”是梵文音譯,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傳入中國以后經(jīng)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jié)供奉牛郎織女的一種土泥偶人。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的七夕節(jié),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xiàn)“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在中國,不管什么節(jié)日都跟食文化分不開,在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吃梨。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更遠。所以,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巧果是七夕的節(jié)日食品,是從魏晉時期“設(shè)酒脯時果”祭神演變來的。到了宋代,就有了專門為七夕而制作的面制食品。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shù)內(nèi)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這里的“果食花樣”后來與乞巧結(jié)合諧轉(zhuǎn)為吃巧果,如能吃到“果食將軍”,則是大喜的事情,意味著未嫁女子將得貴婿,已婚者則保生福子。
后來,人們從婚儀中男女各執(zhí)一端的“同心結(jié)”中得到啟發(fā),將面粉與糖調(diào)成面團,然后制成“苧結(jié)之形”,油炸令脆,專在七夕前上市銷售。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的意義在里面。面條以抻面最好,它象征著巧,而且象征女人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yè)。
如今,包括七夕在內(nèi)的經(jīng)典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今天卻是越來越遠離了傳統(tǒng)。但要相信一點,只要人類還相信愛情,七夕節(jié)就有機會得以繼續(xù)傳承。
(作者:任崇喜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