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祖籍北京大興縣,河南開封祥符縣人。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史可法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轉(zhuǎn)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擁立明福王(弘光帝),繼續(xù)與清軍作戰(zhàn)。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力保揚州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河南總兵許定國私通清朝,巡按陳潛夫和參政分巡睢陽道袁樞請四鎮(zhèn)之一的高杰北上。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在睢州故袁可立府第內(nèi)被許定國害死,清軍乘機南下。史可法聞訊長嘆無法克復(fù)中原。他傷心備至,親自趕往高軍營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為興平世子,外甥李本深為提督,胡茂禎為閣標大廳(即中軍),李成棟為徐州總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兒子幼小,不能壓眾,她知道史可法沒有兒子,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但史可法卻因為高部是流賊出身,堅決拒絕,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馬糧餉太監(jiān)高起潛為義父。
二月,史可法從徐州回到白洋口。閻爾梅當時正在史可法幕中,勸他渡河復(fù)山東,不聽;勸之西征復(fù)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
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shù)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cè),“除馬阮”,馬士英竟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嘔血而死,子左夢庚率全軍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xù)抵抗清軍的進攻。
志決身殲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zhèn)發(fā)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降清,僅劉肇基等少數(shù)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fù)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zhèn)援兵,無一至者”。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領(lǐng)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四二十一日,總兵張?zhí)斓、張(zhí)旄ьI(lǐng)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于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揚州城里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
由于城墻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wèi)胤文,遭到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一日,甘肅鎮(zhèn)總兵李棲鳳和監(jiān)軍道高歧鳳帶領(lǐng)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說道:“這是我殉國的地方,你們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貴,請你們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領(lǐng)所部并勾結(jié)城內(nèi)四川將領(lǐng)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nèi)變?yōu)槔碛,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絕投降而被殺。
清軍占領(lǐng)揚州以后,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xù)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尸骨堆積如山,史可法遺體難以辨認,不知下落,一年后,其義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后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體不知下落。
史可法死后,揚州梅花嶺一帶有許多號稱是史可法的軍隊,所以當時有史可法未死的說法。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史可法的玄孫史開純匯集他的遺稿,將其生平所作之詩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 史可法殉國后,南明贈謚“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追謚史可法為“ 忠正”, 世稱“忠烈公”。愛新覺羅·弘歷還御筆親題“褒慰忠魂”四字, 以贊其英勇忠烈,此外還挽詩一首并命大臣詠和題跋制成手卷,置于揚州梅花嶺史公祠中,并作能工巧匠摹鐫勒石豎立于祠壁兩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