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畫家范寬: 古今真絕筆 宋畫數(shù)第一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26 10:03:3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范寬,北宋畫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今陜西銅川)人,歷史上對其生卒年份沒有確切的記載。據(jù)《畫史》記載,他約生于五代后漢乾公式年間,主要活動于北宋前期,宋仁宗天圣年間還健在。
范寬擅畫山水,是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后來覺悟到應(yīng)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在華山、終南山等處生活,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范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云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在宋代這個被稱之為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時代,各種藝術(shù)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噴發(fā)狀態(tài),此時的山水畫也發(fā)展得更為成熟,皇帝、貴族、士大夫及富戶、商人都對山水畫產(chǎn)生了興趣。作品有裝飾于殿堂廳室粉壁屏風的巨幅,也有繪于卷冊展放案頭的小幅。此時名家輩出、風格多樣,畫家重視深入觀察、體驗自然景物,技巧上有了巨大創(chuàng)造。
由于北宋定都開封,中原地區(qū)成為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沿襲了五代以荊浩、關(guān)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著重塑造黃河兩岸關(guān)洛一帶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寬成就最高。
范寬深入山川,長居華山、終南山等山林之中,觀察體驗云煙慘淡、風月陰霽等不同自然氣候下山水的形態(tài)變化,并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嶺的雄強氣勢和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xiàn)于筆下,終于創(chuàng)造了與其師傅李成迥然不同的壯美景色。
北宋人評李成畫的山水謂“筆潤而墨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論范寬畫的山水則謂“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認為師徒二人是“一文一武”,又認為“李成之畫,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然而,這師徒二人,都在忠實自然的基礎(chǔ)上把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新水平。
范寬作畫,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襯托出山勢的險峻硬朗,這是范寬獨有的風格。元朝人湯公式評價稱“范寬得山之骨法”,郭若虛評價為“抱筆俱均,人屋皆質(zhì)”。“抱筆”是書法中由蹲而斜上急出的一種用筆方法,富于力度。“人屋皆質(zhì)”是指具有質(zhì)感和體積感,這是由用筆反復籠染所形成的效果,后人稱之為“鐵屋石人”“界話如鐵線”“刻削窮絲發(fā)而行筆堅硬”。
而對范寬的皴法歷來有幾種看法。就作品來看,下筆勻直,先用粗筆重墨側(cè)鋒勾勒出山巖峻峭刻削的邊沿,然后反復用堅勁沉雄的中鋒作雨點皴(或曰芝麻皴、刮鐵皴),塑造出山巖的向背紋路和質(zhì)量感。在外輪廓的內(nèi)側(cè)加皴筆時,沿邊留出少許空白,近似于“高光面”,以表現(xiàn)山形凸凹和北方山石鐵打鋼鑄般的風骨。由于皴后反復用水墨渲染,是為“積墨”,既渾厚又不干枯, 既滋潤又沉著。在如此雄厚的氣勢下,白天似乎變成黑夜,誠如黃賓虹觀畫時之感慨:“如行夜山,昏黑中層層深厚。”但米芾卻批評范寬“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也有人認為,此論有欠公正,土石不分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見。再則,畫風隨年齡而改變也屬常情。
范寬堅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創(chuàng)造了中國山水畫的高峰。其山水畫構(gòu)圖的復雜與高妙、意境的深遠與神秘、山水的氣魄與氣勢、通篇的氣韻、用筆的古樸與骨氣均達到了后人很難超越的境界。
范寬的山水畫在宋時已出名,《宣和畫譜》著錄收藏其作品58件。由于年代久遠,范寬的真跡現(xiàn)存并不多,但是僅存的數(shù)件均為精品,如《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其中,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為絹本水墨畫,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樹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蒙,近處大石兀立、老樹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走過,人畜雖皆畫得小如蟻,卻真實生動,使人仿佛能聽到驢蹄“公式”之聲。
范寬的《臨流獨坐圖》是另一幅表現(xiàn)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間騰起彌漫浮動的云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于萬山之中的感覺;溪谷間,云煙彌漫動蕩,使深山充盈著活力。這也是范寬很重視到大自然中去寫生,觀察山林間的早霧晚霞、晴陰雨雪及四時變化,為山川林壑傳神的寫照。
而《雪山蕭寺圖》表現(xiàn)的則是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guān)隘、寒泉及行旅情節(jié)等。皴筆不多卻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更加襯托出雪嶺高寒的氣氛。保存于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的《雪景寒林圖》,也以沉穩(wěn)老辣的筆墨畫出了雪后北方山川的奇觀:山勢嵯峨,巖壑幽深,近處樹木形象甚有姿態(tài),遠處亦有峻嶺起伏,折落而有氣勢。范寬畫山峰善作冒雪出云之勢,由此二圖中可見其面貌。
基于范寬發(fā)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并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guān)仝、李成并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湯公式在《畫鑒》中則認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又謂“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
據(jù)文獻所載,北宋師法范寬的畫家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學范寬,其后又有馬遠、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范寬一系。
范寬還影響了明清兩代畫家沈周、文徵明、藍瑛、王時敏、王鑒、王公式、唐岱、周鯤等人,在明清文人畫家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題“仿范寬”“法范華原”“擬范中立”者眾多。即使到了清末、民國時期,仍不時有人在作品題跋中提及范寬,足見其影響之深遠,也可以得知范寬已成為后世畫家心目中的典范。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公式稱贊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范寬“宋畫第一”。2004年,美國《生活》雜志將范寬評為前1000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作者:汪元蒙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