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七夕節(jié),也稱“乞巧節(jié)”“少女節(jié)”“女兒節(jié)”“中國情人節(jié)”。唐代詩人以“七夕”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婉約纏綿的詩詞,流傳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杜牧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詩人以輕盈的筆觸勾畫出一幅生動而靜謐的七夕圖。全詩描寫了在凄涼的秋夜,生活孤寂的失意女子時而手執(zhí)綾羅小扇撲打流螢,時而癡癡地凝望著夜空中的牽牛和織女星,借以打發(fā)時光,排遣愁緒。表現(xiàn)了年輕女子無限惆悵復(fù)雜的心情,讀來令人愁腸百結(jié),感嘆不已。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羅隱的這首《七夕》描繪了古人過七夕穿針乞巧的風(fēng)俗習(xí)慣及期待相逢的情景。與羅隱相比,孟浩然筆下的《他鄉(xiāng)七夕》則顯得沉重了許多。“他鄉(xiāng)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gòu)D,空懷故國樓。緒風(fēng)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詩人用婉約憂傷的筆調(diào)寫出了他獨自漂泊在外,適逢七夕,看不到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忍受無限羈旅之愁的憂傷情懷,也寫出了孟浩然的郁郁不得志,讀來讓人感同身受。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jīng)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徐凝的這首《七夕》仿佛讓我們置身月下,仰望星空,輕嘆著鵲橋上一年一次相會的愛情。永恒的離愁別緒,一如銀河般默默停佇在悠長的歲月里。那盈盈走來的身影,沒有因為時間而竭盡了相思,沒有因為距離而冷落了愛意。這是對牛郎織女的愛情作著詩人式的感慨。
李商隱在《壬申七夕》中寫道:“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fēng)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李商隱23歲時,愛上了在靈都觀修行的一位清新脫俗的女道士。兩人心有靈犀,由于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兩人只能暗中以詩傳情,月下幽會。后來女道士隨公主回宮,詩人再去道觀,玉人已去物是人非。詩人在長安偶遇戀人,還是不能相守,無可奈何而又刻骨銘心的愛情,成為詩人一生的遺憾。
“七月初七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大詩人白居易的這首《長恨歌》可以說是歌吟七夕情愛的名篇,“比翼鳥”“連理枝”,成為歷代人們耳熟能詳、經(jīng)久不衰的愛情名言。
“又是七七乞巧夜,長空如洗月如皎。卻嘆鵲橋何處有,千古淚痕凝秋葉。”雖然七夕已過幾日,但展卷閱讀,于唐詩的美妙意境里與愛情相約,與浪漫相守,還是讓人繾綣沉醉,情趣盎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