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與諫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31 9:50:2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北宋的諫官,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據(jù)理力爭,抗顏進諫,被稱為“殿上虎”,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會畏懼幾分,奈何不得。
據(jù)《三朝圣政錄》記載:宋太祖有一天在后園用彈弓打雀,一大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連忙召見,但大臣所奏報的卻是普通事。太祖大怒,責問他,他回答說:“我以為這件事情比拿彈弓打雀要急。”太祖更加惱怒,拿斧頭把將他的牙齒捅掉兩顆,他彎腰拾起地上的牙齒,放入懷中。太祖怒道:“你這樣做是想告朕嗎?”他回答說:“我沒有辦法告皇上,但史官會記錄這件事。”宋太祖因此為“偶有誤失,史必書之”而發(fā)憷。
還是宋太祖朝的事:宰相趙普想任命某人為某官,不合太祖意,被駁回;第二天,趙普又奏,又不用;第三天,又奏之,太祖怒,將其奏折撕爛扔到地上。普顏色自若,拾起奏折回家粘補好,明日,復進之。另一件事:有大臣立功,當升官。太祖因為不喜歡這個人,不同意。趙普堅以為請。太祖大怒:“朕就是不升他的官,你能怎么樣?”趙普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道理如此。且刑賞是天下的刑賞,并不是陛下您一人的刑賞,怎么可以憑個人的喜好而決定呢?”太祖怒到極點,起身走開,趙普在后邊跟著他;太祖入宮,趙普立在宮門前,很久沒有離去!端问汾w普傳》稱贊他:“普入相后,堅于職守,對宋太祖忠貞不貳。有當用者,普薦其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準奏。有立功應升遷者,太祖不予升遷,普為其力請,直至宋太祖從其請。”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太宗時,寇準為員外郎,奏事與太宗的意見相左,太宗拂袖起身,欲入禁中,寇準用手扯住他的衣角,請他重新坐下來,“決其事然后退”?軠实男袨椋芍^膽大包天!
據(jù)載,宋真宗想把他的叔伯姐夫石保吉提升為使相(加宰相銜的節(jié)度使),與宰相李沆商議。但李沆“三問不從”,宋真宗只得作罷。
宋仁宗由于受到來自宰相等外朝官員的壓力,常常不能“從私情”,只得“從公議”,以致有的宦官企圖趁此挑撥離間:“萬事只由中書,官家(皇帝在內廷的稱謂)豈得自由行一事?”
宋人侯延慶的《退齋筆錄》記載:宋神宗打算將一名轉運使處死,遭到宰相蔡確反對,因為“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宋神宗無法,決定將這名轉運使刺配到窮山惡水的偏遠地區(qū)。門下侍郎章惇進諫說,如果這樣的話,還不如把他殺死算了。原因是“士可殺不可辱”。宋神宗懊惱不已,長嘆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在北宋中期以前,因為皇帝大度開明,諫官“未有知而不言,言而不行;亦未有言之不行而不爭,爭之不勝而不去者”,這對防止朝政迅速走向腐敗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到了北宋中晚期,由于朝廷的腐敗和專制,“諫官不論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門下不駁詔令,共持暗默”。天下嗟怨之聲四起,最終,北宋王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了。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