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肆遍布
經歷了唐朝茶業(yè)與茶文化啟蒙發(fā)展階段,宋朝成為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除了有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斗茶”、“分茶”、“繡茶”等以外,民間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民間飲茶最為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當時繁華的臨安城,茶肆經營晝夜不絕,無論烈日當頭還是隆冬臘月,時時有人來提壺買茶。茶肆里面張掛著名人書畫,裝飾古樸,四季有鮮花裝點,前來飲茶的人們絡繹不絕,往來如織。
臨安的茶肆通常分成很多種,來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與朋友相聚的場所,人們在此不但品茗傾談,甚至開展體育活動,如蹴球茶坊 等。還有作為品茗場所的茶樓、茶館的主要顧客多為文雅和有學識之人,他們在此把玩樂器,學習曲目彈奏等,當時人們把這種茶肆成為“掛牌兒”。還有一些茶館 并非以茶營生,只是掛名而已,人們在此進行買賣交易,談事論情,飲酒甚至賭博,成為娛樂場所。
制茶法
從朝廷到民間,宋代對茶的品質要求都更為講究。宋朝歷任皇帝幾乎皆嗜飲茶,特別是宋徽宗趙佶,雖然不事政務,卻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對茶也有著深刻的研 究,并親自著成《大觀茶論》輯錄茶事,他曾不惜重金派 人四處尋找新的茶葉品種,大大促進了團茶種類的增多和制茶技術更大的進展。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 載,貢茶在宋朝極盛時,有40多種。
團茶制法比唐朝陸羽在《茶經》中所載的方法又更為精細科學,茶的品質也得到提高。宋代的團茶制法主要有采茶、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7個步驟。
宋朝末年開始出現散茶制法;到元朝時團茶已不再流行,散茶則大為發(fā)展,“蒸青法”逐漸改為“炒青法”;到了明代,團茶幾乎已遭淘汰,炒青散茶則開始大行其道。
點茶法
宋朝時期,飲茶方式逐漸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煎茶法由于繁瑣復雜而開始走下坡路,新興的點茶發(fā)成為時尚。蔡襄編著的《茶錄》為點茶茶藝奠定了基礎。點茶法主要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和習茶5個環(huán)節(jié)。在點茶時先將餅茶碾成末,放在碗中待用;燒水時要注意調整炭火,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后炭(第二次添炭);待水初沸時立即離火,沖點碗中的茶末,同時攪拌均勻,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飲用。
點茶茶藝于唐朝末期出現,到北宋時期逐漸發(fā)展成熟,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達到鼎盛,明朝后期走向衰亡,在茶史中持續(xù)存在了約600余年。
斗茶的興起
宋朝時期,隨著飲茶的普及,關于茶的活動也日漸豐富起來,民間開始興起了斗茶的風氣,“斗茶”也稱“茗戰(zhàn)”,用來決定勝負的標準共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所謂的“湯色”就是指茶湯的顏色,有一個固定的標準。茶湯的顏色以純白色為最上,其他的顏色則不正。茶湯純白色,說明茶葉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處。如果顏色偏青,說明在加工時火候不足;相反,如果偏灰,就是過火。如果偏黃,那么則是茶葉的采制出了問題。
所 謂“湯花”是指茶湯倒進茶盞之中在表面上泛起的泡沫。湯花講究勻稱,在湯花散盡之后,水痕出現的越晚越好。要想在斗茶中獲勝,就必須把茶末研磨的非常細 膩,同時在注水點湯的時候,力道要把握好,不溫不火。湯花的最佳效果是,湯花出現之后,久久不散,而且湯花緊緊咬住茶盞的邊緣,但是絕不流溢,這就叫做 “咬盞”。如果湯花很快散開,或者流溢出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