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文章大家 剛毅不屈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7 8:47:4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字經(jīng)》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就是北宋大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六國論》的作者蘇洵的故事。
文章大家 大器晚成
據(jù)《宋史》記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因家有老人泉,梅堯臣為之作詩,故自號老泉。他27歲的時候開始發(fā)奮學(xué)習,但在參加進士及特殊才學(xué)的考測中,都沒有如愿以償,于是,蘇洵將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燒,關(guān)門閉戶苦讀詩書,終于精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地。宋至和、嘉公式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一同來到京師,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將他們父子三人所作的22篇文章上呈給朝廷,朝廷將這些文章刊印出來后,士大夫們爭相傳閱,一時間,學(xué)者們寫文章都仿效蘇氏文風。蘇洵著有《權(quán)書》《衡論》《機策》等文。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由此而來。
作為一名文人,蘇洵也有著他的政治抱負。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茍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fā)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于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于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有不少觀點是切中時弊的。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傮w來說,他的文章語言古仆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善于作形象生動的妙喻。
蘇洵的論文,見解亦多精辟。他反對浮夸怪澀的時文,提倡學(xué)習古文,強調(diào)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yīng)“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特別善于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shù)特色。曾鞏評價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quán)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傳誦至今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茍安的對外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zhì)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fù)武舉等主張!稒(quán)書》系統(tǒng)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zhàn)略錯誤。他還強調(diào)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突擊取勝等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原則。
文章大家蘇洵作詩并不多,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fù)知潭州二首》等都為佳作。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fā),正類其文”。
可惜的是,雖然蘇洵的著作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但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公式集》15卷。
剛毅不屈 仕途坎坷
眾所周知,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蘇洵卻從未科舉高中。《宋史》記載:“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蘇洵27歲立志讀書,28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之后又參加茂才異等的考試,但是都沒有考中。此后蘇洵又考了十多年,但都沒有考取進士。嘉公式二年,父子三人一起來到京師,在那一科中,蘇軾和蘇轍兄弟高中,而蘇洵則沒有中。當兩個兒子一考即中之后,蘇洵不無感傷地留下“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的無奈感概。
如此有才之人,為何多年科舉不中呢?
其實,蘇洵的文章已經(jīng)頗有名氣,但名聲卻不出蜀中。因為他的文章往往針砭時弊,矛頭直接指向國家大政。他又不屑于拜望結(jié)交地方官員,始終保持自身的高潔。地方那些庸碌的官員自然不會把蘇洵的名字上報。
剛毅不屈的蘇洵仕途坎坷。攜兒進京成名后,蘇洵并未平步青云。因為他的傲骨不知不覺當中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知制誥王安石和宰相富弼。當時,歐陽修召開文會,遍邀京城名士。期間,蘇洵大談朝廷局勢,認為對待西夏只有用戰(zhàn)爭取勝,而不能走賄賂路線。王安石和蘇洵政見不同,批評他是書生之見,見識短淺。蘇洵便在《辨奸論》中斥責王安石之流為朝廷奸邪。宰相富弼也因蘇洵屢次公開批評自己制定的國策而排斥他。
在兩個兒子考中進士之后,蘇洵專心著述,希望以立言一道,留名后世。之后,宋仁宗曾經(jīng)親自下詔,邀請?zhí)K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這本是天大的恩賜,可蘇洵卻認為,以自己的名聲,根本不需要再進行考試。蘇洵推托有病,竟然沒有應(yīng)召。數(shù)年之后,宰相韓琦推薦蘇洵出仕,擔任了一個從八品秘書省校書郎,死后也不過追贈為正八品的光祿寺丞。這并非宋仁宗薄情,而是蘇洵并非科舉正道出身,又沒有實際的政績,自然不能授予過高的品階。
[1][2]
(作者:付艷波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