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世的古琴中,宋代的遺存略多于唐琴。然欲求有真實可信的腹款、確是出自名手之作者,亦較為罕見。這是因為在近千年的歲月間為天災(zāi)人禍所毀,故幸存至今 者極少;再者,因歷年已久,墨書腹款多已模糊,甚至消失,已變成一張無款的琴。故今傳世之制作精美、聲音佳妙的宋琴,很可能是出自當(dāng)時名工匠之手,只是不 能確定它是出自誰手而已。就今天的北宋遺存來看,大體上可分為“官琴”、“野斫”兩類和北宋早晚兩期,今據(jù)所見所聞,分別陳述于后。
(一)北宋早期的“官琴”與仿唐之作
北宋最早的“官琴”為“虞廷清韻”,于1955年夏在上海琴家吳振平先生齋中所見。琴為伏羲式,桐木斫,黑漆。琴背現(xiàn)鹿角灰胎,發(fā)蛇腹斷紋,在長斷紋間現(xiàn) 細(xì)小牛毛紋。圓形龍池,長圓鳳沼,其項腰上下邊際楞角皆為圓楞。從背面看,其形制風(fēng)格、斷紋特點(diǎn)、池沼規(guī)模儼然是一張?zhí)拼谱鳎┯X長短寬厚略有過之。池 上刻有行書“虞廷清韻”四字,池下刻行楷一行為“復(fù)古殿”三字,再下刻大印一方,篆九疊文“御書之寶”四字,池之左右并刻有南宋周必大的長題。池內(nèi)刻隸書 腹款“開寶戊辰”四字,書體鐫刻皆古穆自然,腹款格式位置與中唐官琴“大圣遺音” 完全相似。開寶戊辰為宋太祖趙匡胤建國的第九年,琴為改元開寶時所造,故名“虞廷清韻”。可惜這張僅存的、北宋最早的官琴,在流傳中重修時不幸為劣工所 毀,琴面及兩側(cè)的漆胎斷紋被完全去盡易以新漆,光亮如新,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復(fù)古殿為南宋臨安所建殿堂,由此可證此琴曾藏南宋禁中。至于此琴的流傳,據(jù)民 國二十五年(1936年)刊行的《今虞琴刊.古琴征訪錄》所載,“虞廷清韻”當(dāng)時在蘇州琴人吳蘭蓀手中,并寫明琴的尺寸為今尺三尺七寸長,廣六寸半 (122.5厘米x22厘米),聲音洪亮松古。其后為收藏家葉恭綽所藏,據(jù)所著之《遐庵談藝錄》云,該琴得自吳門,后贈與琴人徐少峰,徐居滬上時猶夜夜彈 之,聲音達(dá)于戶外。如是,則吳振平得此琴于徐氏可知矣。今吳振平先生已故,所藏之琴亦已分散,這張最早的北宋“官琴”不知流落何所了。
此外,北京曾有一張北宋的仿唐琴,據(jù)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在20世紀(jì)50年代初,琉璃廠琴肆“蕉葉山房”張蓮舫售出古琴一張,為伏羲式。琴的制作 風(fēng)格、漆色斷紋、銘刻印章無一不與原錫寶臣所藏、楊時百《琴學(xué)叢書.藏琴錄》中譽(yù)為鴻寶的至德丙申款“大圣遺音”琴相同,而腹款所刻則是宋代年款。由于聲 音欠佳,主人乃請張蓮舫為之剖修,修畢聲音仍無改變,因不為藏家所重,乃被該研究所原值易得,竟以假古董目之,遂作為禮品贈與來訪之某國王后了。傳聞如 此,故不知其腹款之具體年代,但據(jù)所述情況分析,它確是一張仿唐宋琴,故腹中有宋款,并不是什么假古董,猶如宋宣和的“大晟”鐘,它完全是按照出土的春秋 宋成公 鐘仿造的。以此類推,或者這張宋仿唐琴“大圣遺音”可能就是“大晟樂”中的一張“官琴”。今天這張琴雖然已經(jīng)漂洋過海流落到外國,不能再看見了,而錫寶臣 舊藏的“大圣遺音”琴還在,且被民族音樂研究所的許健先生錯誤地當(dāng)做故宮博物院藏品,刊印于所著之《琴史初編》插圖之中,故今日典型猶在,仍可識其大略。
傳世宋琴中,具有唐琴形制特點(diǎn)之作,至為稀少,它們雖然極似唐琴,而形體略寬大于唐斫,徒有蠢笨之象,而無亭勻之美,與唐琴相同之作,往往音韻欠佳,不堪下指,非經(jīng)高手調(diào)音重斫,聲音是不能有所改善的。具有唐琴特點(diǎn)的宋代官琴大體如此。
(二)北宋早期的“野斫”
兩宋民間的制作,則開創(chuàng)了與前代不同的風(fēng)格,使底面上下楞角整齊,琴面由圓厚逐漸向扁薄發(fā)展,多選舊材制作,音量多大逾唐制。這一變化過程一直延續(xù)到南宋后期,又有新的發(fā)展。
在傳世古琴中,可以作為北宋早期野斫典型器的琴約有兩張。其一為四川博物館所藏之“石澗敲冰”,為鳳嗉式,與晚唐宮琴“獨(dú)幽” 相似,髹黑漆栗殼色多處,鹿角灰胎,發(fā)小蛇腹斷紋,琴面弧度圓厚,通長122.3厘米、肩寬19,9厘米、尾寬15厘米,琴背作長方池沼,池上刻行書“石 澗敲冰”四字,池下刻大印一,篆“玉泉”二字,池內(nèi)未見腹款,館藏登記為元耶律楚材舊藏,未知所據(jù)。其“玉泉”大印與原古物陳列所之熱河行宮舊藏長安元年 款“萬壑松濤”琴背所刻者相同。此琴雖然是仿晚唐“獨(dú)幽”之作,但項與腰之上下楞角畢具,有宋琴的特點(diǎn),絕無唐琴做圓的痕跡。就琴面弧度、髹漆工藝、隱起 劍鋒的斷紋來看,是為北宋早期出自名手之作無疑。
另一張是“雪夜鐘”,為北京琴人姜柏年先生舊藏,在40年代中期蕉葉山房張蓮舫定為唐琴野斫,以善價售與姜氏。琴為仲尼式,通身發(fā)蛇腹間冰紋斷,重修時將 斷紋劍鋒磨平,黑漆器出栗殼色漆層,鹿角灰如繁星,具絢爛古穆之氣,且琴弧度極圓厚,見者咸以唐圓目之。琴通長124厘米、肩寬19.9厘米、尾寬14厘 米、底厚0.9厘米。金徽于重修時易為蚌徽,原有之大徽痕跡宛然猶在。琴背作長方池沼,較常琴稍狹,納音略平未見異狀,腹中未見款字痕跡。桐材呈淺棕色, 極枯朽,以甲觸之可散落如粉末狀。池上舊刻寸許小篆“雪夜鐘”三字,修補(bǔ)時被朱漆填平。琴音雄宏松透而蒼古,如鐘磬之聲,名實極為相符。琴面漆皮脫落,皆 經(jīng)張蓮舫以八寶灰修補(bǔ)。就其制作工藝、斷紋漆色、時代風(fēng)格而論,定為北宋早期之作較為近之。
“石澗敲冰”、“雪夜鐘”所以被認(rèn)視為唐琴的原因前文已述,雖然它們具有出眾的特點(diǎn),但絕無唐琴所具有的時代風(fēng)格,也不同于北宋初年“官琴”的特點(diǎn),它們通體邊沿皆楞角鏨然,顯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一個時代的新風(fēng)格,可以視為鑒定北宋“野斫”的兩件典型器。
(三)北宋晚期的“官琴”
北宋時期的“官琴”今存于世可以作為典型器者,僅有一張,為宣和御制的“松石間意”,因歷代古琴圖式中所無,楊時百定為宣和式。琴為上海琴人樊伯炎先生 所藏,通身髹黑漆發(fā)細(xì)密的牛毛斷紋,琴面弧度不若上述早期“野斫”的圓厚,通長126厘米、肩寬21.3厘米、尾寬14.8厘米,周身楞角鏨齊與北宋早期 “野斫”相同。此琴原系清宮舊藏,古琴宗師楊時百在1919年刊印的《琴學(xué)隨筆》中說:“廠肆有內(nèi)府所藏宋琴一張,索價二千金,項與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 交處復(fù)作凸出半月形,通體極長大,池沼皆長方,池內(nèi)右刻‘宣和二年御制’,左刻‘康熙庚午王漢章重修’,池外上刻行書三行云:‘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 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一寫山水心。’又小款字一行云:‘乾隆壬戌御賞并題。’下刻白文圓章‘見天心’三字,相傳為張得天恭代御筆,甚肖張書。池下 刻‘松石間意’八分四字。金徽玉軫足,小冰裂牛毛斷紋,漆黑色中隱隱現(xiàn)紅光,韜以極厚大明錦囊,護(hù)以退光漆匣,蓋刻‘宋制松石間意大清乾隆辛酉裝’,又小 方印‘永寶用之’四字。內(nèi)以泥金寫八分六行云:‘八音之最,弦克當(dāng)之。眾弦之首,舍琴孰為。靜好在御,君子弗離。爰?其美,龍門高枝。文以清漆,綴以朱 絲。尺寸中度,下濱上池;战疠F玉,追琢是施。虛心靜撫,鴻纖合宜。其聲清穆,其德淵懿。昔人有云,調(diào)弦而治。匪惟邦邑,海宇重熙。猗歟休哉,南風(fēng)之 時。’末刻一‘乾隆御題’印一方。匣兩端皆刻‘頭等二十二號’六字,制作之精,裝潢之美,一見而知為天府珍奇,非凡庶所能偽托,惜音過于洪亮,囂而不靜, 僅為收藏家寶玩之品,特以御制御藏十倍其價于尋常耳。”因楊氏記述翔實,故盡錄于此。
后來此琴曾出現(xiàn)于上海“今虞琴社”。據(jù)香港古琴家蔡德允老人為其師海上名琴家沈草農(nóng)先生刊印的《珍霞閣詩草》的癸巳(1953年)部分,其“寄德允香江 代柬之作”詩及注也反映了這張琴在滬上的經(jīng)歷。詩云:“宋徽宗‘松石間意’琴,乾隆御用,琴流轉(zhuǎn)至滬,索值頗昂,尚無受者,暫留琴社時得一撫。”由此可知 “松石間意”琴自1919年時即歸琉璃廠之蕉葉山房,在張蓮舫手中秘藏了三十余年,已鮮為人知。1952年“五反”運(yùn)動后,張氏乃將此琴與另一張月形“韻 磬”琴一起送滬上售出,沈詩即書其事也。琴后歸樊伯炎君所得,80年代后期訪琴滬上得觀于樊氏齋中。乾隆御題詩見《御制詩文集》中,錦囊漆匣與清宮所藏完 全相同,益信楊氏的記述具體準(zhǔn)確。由于琴身髹漆十分完好,未見灰胎情形,僅一護(hù)軫略有傷殘,漆下露白色灰胎。
按,白色灰胎常見于明清之器,略一受潮即易成片浮起脫落,歷千年不壞之琴皆系鹿角灰胎。此琴護(hù)軫所露灰胎似應(yīng)是修補(bǔ)時所為。自這張通身發(fā)牛毛斷紋的宋琴再次出現(xiàn)之后,為鑒琴家開拓了視野,對宋琴不至于再斤斤于大小蛇腹紋,而將牛毛斷紋視為明琴的特色了。
(四)北宋晚期的“野斫”
傳世北宋晚期之琴中,屬于“野斫”者,約有三種類型,可供鑒家參考。
1,其一為揚(yáng)州已故廣陵派琴家胡滋甫先生所藏之北宋斫琴名家馬希仁所制者。琴為仲尼式,未題名,因重髹入窨稍久,黑漆成褐黃色,琴面弧度亦稍圓厚,但略遜 于早期之“雪夜鐘”琴,灰胎未露,通身發(fā)小蛇腹斷紋,琴背近池沼處為冰紋斷,有劍鋒,古意盎然。琴通身長121.3厘米、肩寬20.4厘米、尾寬14.8 厘米,長方池沼,金黃桐木斫,紋理細(xì)密而直,納音無異狀,池內(nèi)左側(cè)有寸許楷書款一行,為“大宋馬希仁制”六字,其造型特點(diǎn)是項之斜度較大,腰亦較為深入, 有晚唐仲尼式琴遺風(fēng),背面琴項邊沿楞角亦加工作圓,而腰之邊際楞角鏨然,與其它宋琴無異。琴音松透響亮,走音圓潤而長,是傳世宋琴中的上品,江南琴壇重 器,北宋后期的標(biāo)準(zhǔn)器之一。
2,山東省博物館所藏“霹靂式”琴,杉木斫,池沼間表以桐,鹿角灰胎,葛布地,髹黑間栗殼色漆,乃照雷琴的 方法制作,發(fā)冰紋牛毛斷,近尾處有蛇腹間牛毛斷紋,額上漆胎脫落,葛布地裸露漂浮于承露之前。琴通長122厘米、肩寬22厘米、尾寬15.6厘米,其弧度 略具寬圓之象,琴背圓形池沼,未有銘刻。腹內(nèi)納音左右刻徑寸楷書款字填以朱色,文為“和平元年”、“魏元英造”?坦さ犊陬B鈍,顯然系劣工之偽作。按,此 琴之項為凹入兩半月形,腰于兩半月形相交處復(fù)作凸出半月形,琴書圖式稱“霹靂式”,為唐柳子厚題超道人所作,乃晚唐以前所未有者。而偽款之作者無視項腰的 區(qū)別誤將其認(rèn)為是“鳳勢式”,故有魏和平元年之失。然就此琴之制作風(fēng)格工藝特點(diǎn)來看,它確是北宋繼承唐代雷氏琴傳統(tǒng)之制作,琴面弧度似“松石間意”,而寬 度略有過之,故可以作為北宋琴的一件標(biāo)準(zhǔn)器。
3,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混沌材”琴,伶官式,形扁平,與《五知齋琴譜》所列“古云宋扁”之宋毛敏仲“昭 美”琴式相同,為杉木斫,弧度較淺,略有扁圓一半之象,髹黑間栗殼色漆,鹿角雜松石八寶灰胎,發(fā)冰紋間牛毛斷紋,通長123.5厘米、肩寬19.2厘米、 尾寬14厘米、底厚1厘米,蚌徽。琴背作長方池沼,軫池下刻寸許楷書“混沌材”三字,其下刻行書銘文五行,款字一行,文為“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 初開辟,聲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慍阜民材。不鑿莊生竅,古風(fēng)尚在哉。會稽黃鎮(zhèn)仲安跋于皖江。”池右刻行書“晉制宋修”,左刻“一翁”,其下小方印,篆 “夏伯子”三字。池內(nèi)納音微隆起,左側(cè)刻古篆“劉世安造”四字,右刻楷書“毛仲翁修”四字。發(fā)音清實而扁,但饒有古韻。形制扁平,卻頗為渾樸。通身綠孔雀 石與黃鹿角灰粒粒隱現(xiàn)于栗殼色漆冰紋斷裂之間,色彩絢麗,古趣盎然,為傳世古琴中罕見之奇品。琴背銘刻雖晚,而腹款則古,且是所謂宋扁古琴最早的一個例 證。這張琴雖形制扁薄,而琴面弦外部分尚微具圓弧形,略存肥厚之感。因此,項與腰的邊沿楞角亦作為圓楞,這個特點(diǎn)正是北宋晚期的斫琴家猶效法唐琴風(fēng)格的具 體例證。按,黃鎮(zhèn)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古琴家之一,曾為《五知齋琴譜》撰寫序文,足見其聲望之高。劉世安有二,其一為晉人,另一為北宋時人,從學(xué)于司馬光, 徽宗朝知真定府,為蔡京所忌,謫陜州;煦绮膽(yīng)是此人所制。毛仲翁為宋代古琴家,亦見《五知齋琴譜》。
混沌材在民國初年是北京琴壇的一張有名古琴,當(dāng)時歸詩夢齋女弟子白達(dá)齋所藏。白氏彌留之際將此琴贈與其女友駱氏,事見汪孟舒先生《春雷琴 室卷》孫宋若女士代駱氏書題跋之中。駱氏與山東琴家、佛弟子夏溥齋蓮居氏相鄰,此琴得常出入夏氏齋中。50年前儷松居主人借琴至家中,因得賞玩終日,并倩 名拓手崔玉棠氏精心氈拓琴背全形及銘文兩張,各得其一,以供賞玩。駱氏故后,琴歸夏氏所有,乃加刻一翁題識于池旁。按,《五知齋琴譜》琴式圖中“云泉”琴 與“混沌材”之造型相似,而云泉琴定為“晉劉世安作”,夏氏從之故有此題,可惜夏氏忽略了其后面所列琴式中完全相同的宋毛敏仲“昭美”式琴,更無視其名下 所注“古云宋扁”之說,竟將一張“宋扁”的標(biāo)準(zhǔn)器錯誤地定為晉琴了。
《琴苑要錄》成書于北宋中期,書中的琴色樣法一節(jié)中,講述了當(dāng)時的古琴尺度不一的問題,說:“世本曰:伏羲制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數(shù)也。近代所效古制 微短,其聲促而細(xì)。面厚肚窄,其聲低而窒。面薄肚寬,其聲高而虛鳴。然琴本無聲之樂,務(wù)存細(xì)緊。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長闊,矯欲高鳴,失其琴音。”說明 北宋民間野斫之琴為了追求音響效果,既作了短于三尺六寸六分的琴,也作出了寬大逾于古制者,這就是北宋作琴尺度不同的緣由所在。
“唐圓宋扁”的說法始于何時,至今尚未見有明確的記載與論述。從現(xiàn)有的琴書來看,這種提法,不過是明末及清人才寫在琴譜中的。之所以提出這種說法,應(yīng)該 是他們根據(jù)所見傳世唐宋古琴的具體特點(diǎn)加以總結(jié)寫上去的。明崇禎七年的《古音正宗》與清康熙年間的《德音堂琴譜.琴式》說明中才明確地寫上了這個說法,都 是在唐雷威“萬壑松”琴式旁寫了句“古云唐圓”,在毛敏仲“昭美”琴式之旁寫上了“古云宋扁”,可見這兩句話確是由目擊而來的。雷威“萬壑松”今天已經(jīng)看 不見了,但還有盛唐雷威制“九霄環(huán)佩” 和“春雷”琴,可以說是唐圓特點(diǎn)的典型琴猶在,可證明其說的正確。毛敏仲的“昭美”琴今天也不存在了,幸有這張“混沌材”可證明其說。“混沌材”的存在, 說明扁琴與“八寶灰”產(chǎn)生的具體年代,還可以知道它的弓面是從中唐琴蛻變而來的一種新的風(fēng)格,而且扁琴并不能概括宋代古琴形制的全貌。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dú)家負(fù)責(zé)媒體運(yùn)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