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緣何轟動京城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16 8:43:5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連日來,《清明上河圖》在首都北京成了公眾關(guān)注的焦點,引起轟動,參觀者想一睹《清明上河圖》真跡至少要排隊6個小時,就連朋友圈也被《清明上河圖》刷屏。據(jù)統(tǒng)計,自9月8日開幕以來,觀看《清明上河圖》的人數(shù)已突破1萬人。
以北宋東京(今開封)為藍本的《清明上河圖》緣何能轟動京城?一幅畫歷經(jīng)800多年緣何仍能引起那么大的關(guān)注?《清明上河圖》長盛不衰的魅力在哪里?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若想一睹真跡 至少排隊六個小時
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的重頭戲之一,“石渠寶笈特展”9月8日上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幕。9月12日、13日,該展覽迎來了開展后的首個周末,一直以清幽著稱的故宮武英殿外卻排起了長隊,熱鬧非凡。雖然此次展覽珍品眾多,但多數(shù)參觀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據(jù)媒體報道,想一睹《清明上河圖》真容,至少要排隊等6個小時。
本次“石渠寶笈特展”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近300件國寶級珍品與觀眾見面,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更是10年來首次在北京全本展出,引得參觀者紛紛在武英殿前排起長隊一睹真容。據(jù)當?shù)孛襟w描述,“石渠寶笈特展”9月8日第一天開展迎客,天蒙蒙亮,午門門口就開始有觀眾排隊。8時30分,故宮一開門,首批觀眾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特展展廳。武英殿內(nèi),每幅作品前都站滿了彎腰細品的觀眾,《清明上河圖》前更是排起了長隊。全長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很多觀眾幾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觀看。在現(xiàn)場工作人員一次次提醒中,隊伍緩緩地往前移動。不少愛好者看一遍不過癮,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隊觀看。有觀眾表示,10年才看一次全本真跡,不能錯過機會。一輩子能看上一次《清明上河圖》也是一個人的眼福!媒體報道稱,開展第一天,這幅名作就引來了超過8000名觀眾排隊參觀。
據(jù)了解,自從《清明上河圖》真跡在故宮展出,每天都有近萬人排長隊參觀。為保證文物和觀眾安全,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展廳采取了限流疏導(dǎo)措施。通過進出分離、單向參觀、適時限流,控制武英殿正殿單位時間內(nèi)觀眾數(shù)量保持在200人左右;當展廳內(nèi)觀眾滿200人時,會在武英殿門前設(shè)置隔離帶,觀眾排隊等候。
然而,這并不是《清明上河圖》首次引起轟動。2015年5月14日,巨型烏木根雕《清明上河圖》亮相第十一屆深圳文博會,引起圍觀。該根雕由河南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王心愿等十幾位國內(nèi)頂尖的雕刻藝人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放大兩倍,采用浮雕、鏤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手法歷時600多天完成,立體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全貌。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長128米、寬6.5米的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不僅被游客譽為中國館“鎮(zhèn)館之寶”,而且成為世博會的一大亮點。隨后移師到香港、澳門、臺灣展出,都引起轟動,尤其是在香港掀起“搶票熱”,原定約60萬張預(yù)售門票短短6天即告售罄,不得不再新增16.8萬張門票,展覽共吸引超過90萬名觀眾入場觀賞,打破了香港單一活動售出門票總數(shù)、每日及每小時售票數(shù)量最多等多項紀錄。經(jīng)過高科技處理后,《清明上河圖》里的人和動物都像被吹了仙氣般“復(fù)活”了,不僅能聽到生意人的吆喝,還有船工的號子聲……令人嘆為觀止。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國政府特別批準《清明上河圖》真跡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日本。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北京故宮博物院200選”大型展覽,中國國寶級文物——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等200件珍貴文物讓日本民眾大開眼界,流連忘返。當時出現(xiàn)萬人爭睹《清明上河圖》的場面,就連當時的日本皇太子德仁都忍不住前來參觀。據(jù)媒體報道,離開幕式還有半個多小時,展館外就已排起五六列40多米的長隊,館內(nèi)更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僅當晚就有1000多人參觀,觀眾平均排隊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但日本觀眾仍然感覺排這么久的隊很值得,稱“《清明上河圖》太了不起了”!日本一位《清明上河圖》研究專家出了一本名為《充滿謎團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的書印了3000本,上市短短幾天內(nèi)就已售罄,出版社只好緊急加印了2000本,但還是供不應(yīng)求,《清明上河圖》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若問名畫過往 見證王朝興衰更迭
北宋宣和年間,在大相國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位善畫風(fēng)俗畫的畫師,叫張擇端。游學(xué)東京的張擇端被繁花似錦的東京城所打動,立志要繪制一幅長卷為東京寫真。由于初到京城,盤纏用盡,他投奔寄宿在大相國寺。他夜晚給寺院修補壁畫,白天在寺內(nèi)簡陋的倉房里潛心作畫。張擇端被前來大相國寺的宋徽宗所賞識,宋徽宗將其招入皇家翰林圖畫院。張擇端潛心繪制長卷,將東京城的繁華收入畫中。當擺放在御案上的長卷被張擇端慢慢展開時,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畫卷將欣欣向榮的東京城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宋徽宗面前。
根據(jù)我市著名學(xué)者、《清明上河圖》研究專家韓順發(fā)的研究成果,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絹本設(shè)色,共繪了68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96頭(匹),樹木174株,大小船只25艘,車15輛,房屋122座,轎8頂,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生動記錄了北宋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它是當時東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jīng)濟情況的寫照。
1101年,《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北宋滅亡后,流落金邦,成為私人藏品。元初,該畫被統(tǒng)治者納入內(nèi)廷。明代它由宮廷又轉(zhuǎn)入民間,奸相嚴嵩等人都曾收藏。明隆慶年間,它重新被官府收沒,第3次歸入宮廷。明朝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太監(jiān)馮保使用伎倆獲得此圖,并將它帶出宮外。清乾隆年間,它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后其家被抄沒,此圖遂入清內(nèi)府。末代皇帝溥儀將此畫作為賞品,交由其弟溥杰攜出宮外。1932年,它曾存放在吉林長春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3天,溥儀一行從長春逃至通化,準備乘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秘密逃往日本。飛機在沈陽機場作短暫停留時被截獲,溥儀攜帶的一批珍貴名畫等被收繳,其中就有后來被發(fā)現(xiàn)的《清明上河圖》真跡。
1951年年初,剛成立不久的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開始著手整理、鑒定在解放戰(zhàn)爭中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在臨時庫房里,當書畫鑒定專家無意間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他們頓時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帝、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圖》真跡嗎?
從溥儀處收繳的《清明上河圖》氣勢恢宏,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別是畫中描繪手法無不體現(xiàn)出獨特的北宋繪畫特征。雖然該幅畫卷上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畫卷上歷代名人的題跋非常的豐富、翔實,歷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琳瑯滿目。文物專家初步斷定,該畫卷應(yīng)該就是800多年來在傳說中時隱時現(xiàn)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不久這幅長卷被火速調(diào)往北京由國家文物局專家作進一步鑒定,最終確認它就是聞名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真跡。1957年,該畫經(jīng)東北博物館轉(zhuǎn)存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堪稱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
《清明上河圖》被稱作譽滿中外的藝術(shù)珍品,被稱為畫苑“國寶”。對于這幅傳世名品,后世評價頗多。《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shù)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若溯千年繁華 立體實景躍然紙上
《清明上河圖》真跡在問世后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權(quán)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經(jīng)5次進入宮廷、4次被盜出宮,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清明上河圖》因其盛名一直成為書畫造假者的主要作偽對象,高仿品市場價格也可達數(shù)百萬元。
隨著《清明上河圖》真跡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其在20世紀50年代的出版,大量《清明上河圖》的仿制品涌現(xiàn)。在中國各地的古董商店都可以看到各種材質(zhì)的《清明上河圖》工藝品,包括毛毯、木雕以及金屬浮雕,當然還有各種仿制《清明上河圖》的畫卷。以“清明上河”為題材的長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摹本可達數(shù)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東亞、歐美都有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迄今為止,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論文有400多篇,其中最多的研究者是中國專家和學(xué)者;其次是日本人,他們?yōu)檠芯窟@張畫開了3次全國性的乃至國際性的學(xué)術(shù)研討會,出了3本論文集;研究它的還有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等國的大學(xué)教授、博物館研究員。
泱泱華夏,珍寶無數(shù),緣何《清明上河圖》能長盛不衰、倍受喜愛?
河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程遂營認為,《清明上河圖》的寫實性、社會性和民俗性,使之在古代繪畫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獨特價值。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寫實生動的市井風(fēng)俗畫,全圖以長卷的形式生動細致地再現(xiàn)了東京城從寧靜的郊外一直到熱鬧的城內(nèi)街市的繁華景象,處處引人入勝。在這幅畫卷上,張擇端共畫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個,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得細致生動,前后呼應(yīng),一氣呵成,躍然紙上。人物雖小不及寸,動作表情卻皆曲盡人意,刻畫之驚奇,令人嘆為觀止。大到浩蕩的河流、雄偉的城樓,小到招牌上的文字、舟車上的人物都能真實自然、和諧統(tǒng)一地交織在一起,畫卷中的這一切都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從這以后,中國歷朝歷代繪畫的市井風(fēng)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清明上河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生動地記錄了中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講城市歷史,必須講宋代東京。”河南大學(xué)宋史研究所所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清明上河圖》項目終審專家程民生說。首先,宋代東京是古典城市向現(xiàn)代城市轉(zhuǎn)變的過渡。唐朝也很繁盛,但其坊市制度比較嚴格,坊為居住區(qū),市為商業(yè)區(qū),坊是政府管制的集中市場,設(shè)有門墻,定時交易。而宋代時,因為印刷術(shù)、火藥等新科技的出現(xiàn),商業(yè)空前繁榮,坊市界限不復(fù)存在,經(jīng)商不再受時間、空間限制!肚迕魃虾訄D》中展現(xiàn)的正是這一勝景。其次,中國的城市中只有東京被描摹下來并流傳后世。
對于近日《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出并受眾多參觀者追捧這一現(xiàn)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認為,這說明今天的社會公眾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更加關(guān)注了,說明了大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很高。
我市業(yè)余繪畫愛好者馬青認為,《清明上河圖》使人窺探到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的詩意性境界,看到中國人對自然的關(guān)注,融情于草木?梢哉f這是一種靜默的詩情,以無限的底蘊體現(xiàn)出靜默的內(nèi)在力量。所以,這是中國特有的“無絲之弦”“無聲之樂”。同時,也引起人們對北宋王朝的無限追思,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管窺那個時代的繁榮與富庶,北宋是一個完全超越其時代的朝代,在之后的歲月里,幾乎大部分時光都沒能再興起這樣的自由與繁華。雖然有宋一代武風(fēng)不盛,但其真正做到了“帝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郁郁乎文哉”的文明治世,市民的力量興起,商品經(jīng)濟繁榮昌盛,科技發(fā)達,在各個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一切,都在一幅“小小”的《清明上河圖》中體現(xiàn)出來。
若求勝景常在 迸發(fā)文化無限活力
800多年前,張擇端將北宋東京的盛世繁華收入畫卷。作為《清明上河圖》的誕生地,800多年后,開封將歷史畫卷變?yōu)楝F(xiàn)實,讓《清明上河圖》活起來。
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打造的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fēng)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以游客參與體驗為特點的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濃縮《清明上河圖》中人物與風(fēng)情,將巨幅長卷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再現(xiàn)了北宋東京繁華的勝景。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用八闋經(jīng)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東京的歷史畫面,是《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的現(xiàn)實演繹。如今,在清明上河園內(nèi),古色古香的建筑加上熙熙攘攘穿梭于街市的“宋人”,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蘊含的那種熙攘之態(tài)、喧囂之聲演繹得生動逼真,宋風(fēng)宋韻撲面而來,使觀眾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2014年10月18日,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展出的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亮相開封。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高6.5米、長130多米,約是原作尺寸的30倍。在原汁原味保留原畫風(fēng)格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利用投影和動畫的獨特優(yōu)勢,將宋代東京繁華的夜市第一次依托《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北宋都城之中。
一幅《清明上河圖》,不僅讓世人念茲在茲,也使開封這座曾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八朝古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劉洋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