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16 8:51:51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diǎn)擊次數(shù):
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四月,太師、中書令馮道病死。馮道,唐朝末年為藩鎮(zhèn)劉守光參軍;唐亡,事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侍奉十位皇帝;契丹攻破后漢京城建立偽政權(quán)后,又投靠契丹,任職太傅;一生三入中書(朝廷權(quán)力中樞機(jī)構(gòu)),居相位近三十年,亡國喪君,未嘗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著有《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流傳后世。
對馮道其人,《資治通鑒》引用歐陽修的話抨擊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況為大臣而無廉恥,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又加評論:“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二;此人道之大倫也。茍或廢之,亂莫大焉!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zuò,羞),乃奸臣之尤(突出)也。”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的治國理念,他認(rèn)為“禮義廉恥”是國家大廈的四根支柱,支柱傾倒了,國家必然滅亡。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無恥的亂世,馮道則是這個時代的突出代表,他為了能做官,“有奶就是娘”,誰上臺就諂媚誰,誰下臺就背叛誰,契丹入主中原,他又當(dāng)了漢奸。更讓人不齒的是,他晚年還寫了自傳《長樂老敘》炫耀光榮,真不知世間有“羞恥”二字。因此,歐陽修痛罵他“無廉恥”,司馬光斥責(zé)他“奸臣之尤”,是恰如其分的。
正因?yàn)閱适Я?ldquo;禮義廉恥”,所以五代都短命而亡。除了馮道,還有兩個臭名昭著的亂臣賊子。石敬瑭是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女婿,權(quán)傾天下。李嗣源死,其子李從厚繼位。李嗣源養(yǎng)子李從珂奪得帝位后,猜忌石敬瑭,調(diào)任其為天平節(jié)度使,以削其勢。石敬瑭以病為由拒不赴任,準(zhǔn)備謀反,但兵力不足,于是以三個條件借兵于契丹:一是尊比自己年少的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為父;二是奪取天下后,割讓燕云十六州;三是臣服契丹,歲時納貢。耶律德光大喜,親率數(shù)十萬鐵騎南下,幫助石敬瑭滅了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晉政權(quán)后履行承諾:甘心做“兒皇帝”,上書契丹自稱“兒”;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造成國家長期分裂;年年以臣子身份向契丹貢獻(xiàn)財帛。
郭威是后漢侍中(近臣)、樞密使(軍隊(duì)統(tǒng)帥)。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郭威統(tǒng)帥大軍討伐李守貞叛亂,凱旋過洛陽,西京(后漢以洛陽為西京)留守、同平章事(爵同宰相)王守恩自恃位兼將相,坐轎出迎。郭威以為不恭,大怒,不見,遂命保義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王守恩為西京留守,白文珂不敢違命;王守恩聽到消息,不敢抗拒,狼狽而逃;朝廷也不敢過問。廣順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即自編自導(dǎo)自演了一幕“黃袍加身”的鬧。厚v軍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館舍,一日凌晨,上千將士鼓噪而至,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撕破黃旗披在郭威身上,呼萬歲震天動地。郭威就這樣做了皇帝,建立了后周政權(quán)。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十年后,后周的殿前都點(diǎn)檢趙匡胤效仿郭威,也搞了個“黃袍加身”,又奪了后周天下。
石敬瑭為一己私利,出賣國家,認(rèn)賊作父,是無廉恥的典型;郭威軍權(quán)在手,換宰相如兒戲,視朝廷為玩偶,“黃袍加身”欺天瞞地,是無禮義的典型。“禮義廉恥”盡失,國家能不滅亡嗎?歐陽修編纂《新五代史》時,曾對五代53年間上千名高級官吏做過梳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全節(jié)之士唯3人,死難之臣唯15人。這表明五代的忠臣義士寥寥,沒有多少人為國家負(fù)責(zé),更不必說舍生取義了。就馮道而言,投靠新主子,邀取 新富貴,就是人生追求,只要能做官,當(dāng)漢奸也可以;至于后世怎樣評價自己,他似乎沒有想過!
這就是五代。這個亂世留給后人的遺產(chǎn),唯有“禮義廉恥”不張的教訓(xùn)!
(作者:喻清錄 責(zé)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