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旅行趣談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1 8:12:31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古人常說“父母在,不遠游”,是因為那時遠游風險大、耗時長、麻煩多,搞不好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那么,古人如何“自助游”?古人一旦決定遠行,必定做好萬全準備,把該帶的行李都帶上。這方面的模范人物乃洛陽歷史上最有名的旅行家——玄奘。
玄奘是偃師人,父母早亡,少年出家。唐代初年,他為弘揚佛法,遠到“西天”印度取經(jīng)。這一去千萬里,行李自然少不了。據(jù)小說《西游記》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共有一擔行李,包括干糧、水、化緣的缽、袈裟等,都由沙和尚挑著,唐僧本人騎馬一身輕,沒事就念經(jīng)。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
事實上,唐初戎備森嚴,禁止“出國旅行”,玄奘西行屬于“偷渡”,為避人耳目,他并沒帶隨從,單人騎馬前往西域,行李都得他自個兒帶著。玄奘帶了哪些行李?我們可參照《大唐西域記》《夢溪忘懷錄》《徐霞客游記》等“古代旅游備忘錄”推想一二:
行囊里應(yīng)有換洗衣服、鞋子、雨具、洗漱用具、飯碗、刀、蠟燭等必需品,還應(yīng)有熟艾、大黃、甘草、干姜等“居家旅行必備良藥”,以提神醒腦、防毒驅(qū)蟲。被褥也是要帶的。一則古時旅店大多設(shè)施簡陋,不提供鋪蓋;二則萬一落腳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沒鋪蓋很尷尬。
干糧和炊具也不能少。那時不像現(xiàn)在,到處都有飯店,旅人往往自帶米,走到哪里,飯就燒到哪里。比較講究的知識分子,還會帶上提爐、酒器、茶具。進京趕考的考生則會攜帶書箱或考籃,以盛放筆墨紙硯、銅鍋、風爐等物。有人還會特意帶上夜壺,以便找不著廁所時,可以隨時方便。
玄奘有沒有帶夜壺,不得而知。反正他的行囊里塞得滿滿的,非常沉重。輕裝簡行是不現(xiàn)實的。對于古人來說,行李的重量,直接決定著旅行的質(zhì)量。明代的袁中道出游,意猶未盡,卻因準備不足缺錢少米,不得不打道回府。
玄奘雖然準備充分,卻也碰見了類似難題:他在途中迷了路,彈盡糧絕,差點兒渴死在路上,多虧老馬識途,帶他走出了困境。
(作者:張麗娜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