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河洛】天津曉月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1 8:14:41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
天津橋上月,曉望逾紛紛。風景思千載,清光映五云。飛虹既委壑,啼鳥不堪聞。獨有寒空月,長流宛洛憤。——劉贄《天津曉月》
古往今來,洛河上修建過許多橋梁,最出名的當數天津橋。天津橋修建于隋煬帝時期,由隋朝大臣楊素和宇文愷負責設計。他們認為,洛河像天上的銀河(又稱天津),洛陽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因此,在洛河上建的這座橋就取名為天津橋。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旨在隋天津橋遺址上重建天津橋,又稱洛陽橋。李白從長安來到洛陽,被天津橋的景致所吸引,賦詩一首:“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椿|陌上,驚動洛陽人。”天津橋景致的特別之處在于凌晨時分,曉月懸在天際,洛河兩岸的草木在月光映照下呈現朦朧之美。這一風景被稱為天津曉月,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留下許多歌詠天津橋的詩歌,如“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上陽宮里曉鐘后,天津橋頭殘月前”……洛陽橋(天津橋)在金代毀于大火。此后,斷橋殘礎,漸漸淹沒在河床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qū)洛河南北兩岸進行考古發(fā)掘,在洛陽橋西側200米處的河床下,發(fā)掘出了唐宋時期的洛河石堰與橋墩。石堰綿延數公里,橋墩下墊有枕木,上鋪方石,考古工作者斷定此處便是天津橋的位置所在。
明代詩人劉贄寫的《天津曉月》,對歷史上的天津橋抒發(fā)懷古之情,寫出了天津曉月的靜謐和洛河水流的動感。我認為,只有肅殺的冬季才能與天津橋的滄桑相提并論—— 洛水,天津橋,明月。 一人攜酒獨坐,冬天的冷氣逼人,用酒驅趕體內的寒冷。洛水上漲、下落,天津橋隱于河床,洛陽橋橫跨,時間過去千年,只有石頭能承受風吹雨打。依舊是洛水、明月,洛陽橋上一人獨坐,飲酒。李白曾來過,明月照亮過他的憂愁。此刻,我只想看一眼洛水之畔的牡丹,月亮隱去,天色將明。
(作者:余子愚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