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戰(zhàn)俘營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10/8 11:19:1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門峽市區(qū)北邊的會興鎮(zhèn),因黃河渡口而出名。自古以來,山西人南下、南方人北上,都要從這里乘船過河,因此會興鎮(zhèn)成了人員和物資的集散地。20世紀40年代日軍侵略中國,在踐踏了山西之后,又覬覦中原,一部分日軍從會興鎮(zhèn)渡河,并利用該鎮(zhèn)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立了司令部,以控制洛潼公路、隴海鐵路和黃河渡口,為其縱深侵略作準備。
1944年初夏,日軍將中條山戰(zhàn)役和澠池縣南村與白浪渡河后俘虜?shù)?000多名中國軍人押送到會興鎮(zhèn),拘禁于街道上的山西會館內(nèi),并取名豫西戰(zhàn)俘營。
這些被俘的中國軍人被關(guān)押到日軍的戰(zhàn)俘營后,遭到了非同尋常的折磨。據(jù)資料記載,他們每人每天只能喝4兩發(fā)霉的小米湯,一些戰(zhàn)斗中受傷的人員也不能得到救治。許多人由于喝了這些發(fā)霉的小米湯,得了疾病而上吐下瀉。日軍不但不給治療,還強迫他們?nèi)バ掼F路筑碉堡,行動不便或遲緩就會招來毒打。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及疾病纏身和饑餓的折磨,加上隨時招來日軍皮鞭和槍托的襲擊,平均每天都有十多名中國軍人失去生命。日軍將死亡的戰(zhàn)俘拉出去,拋入會興溝。據(jù)后來活下來的戰(zhàn)俘稱,日寇對受傷、生病不能干活的人,就強行拉出去用刺刀刺死,然后同樣扔進會興溝。
一次,日軍用刺刀逼迫400多名患有疾病和傷痛而喪失勞動能力的戰(zhàn)俘到一處凹地,讓他們一人挖一個土坑。那些沒有一點兒力氣的人,揮不動鐵鎬,日軍就直接用刺刀將他們捅死。在日軍的逼迫下,這些人艱難地按要求挖好了土坑,不料日軍卻將他們一個個推入坑內(nèi),活埋了。
山西會館本來是山西商人集資興建的渡口交通商會,幾經(jīng)擴建和修葺,已經(jīng)成為商人們謀事、交流和住宿的理想之所。但他們沒有想到,日寇竟將這里變成了中國戰(zhàn)俘的死亡之地。在那個年月,會館變得陰森可怕,周圍人談館色變,即使有人辦事路過,也要繞道避之。會館墻外有一條排水溝,只有一米深、七八十公分寬,日軍為了省事,將折磨死的戰(zhàn)俘直接扔進排水溝里埋掉。
日寇的殘暴行為,在對待戰(zhàn)俘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到了1945年秋天,在日寇殘酷的折磨下,短短一年多時間里,2000多名中國戰(zhàn)俘僅剩下200多人,幾乎百分之九十被摧殘至死。這年秋天,日寇終于走向了末日,在無條件投降的前夜,悄悄撤離會興鎮(zhèn)。然而,臨走時為了掩蓋其罪惡行徑,他們扒掉了山西會館,并放火燒毀。連同燒掉的,還有周圍20多間民房。
豫西戰(zhàn)俘營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淚史,它真實地記載了日寇在豫西肆虐的每一個細節(jié),揭示了日寇給豫西兒女留下的一道永久難以愈合的傷疤。新中國成立后,當?shù)卣谶@塊廢墟上建起了一所學校,取名會興學校。60年來,從這所學校走出的每一個學生,都知道這段恥辱的歷史。這些學生在痛恨日寇的同時,深深地懷念在抗日中犧牲的中國勇士。老師們在上傳統(tǒng)教育課的時候,還專門為學生們講述豫西戰(zhàn)俘營的一些往事,讓學生們牢記歷史,知恥而后勇。
(作者:《古今三門峽》 責任編輯:茹會祎)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