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把災(zāi)患禍害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我們會說他是“嫁禍于人”。這個成語出自《史記·趙世家》: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國都位于今新鄭一帶),重兵圍困上黨(今山西長治北部)。上黨守將馮亭,派使者求救于趙國。使者對趙孝成王說:“我們韓國兵力有限,秦軍又?jǐn)嗔宋覀兣c國內(nèi)的聯(lián)系,看來上黨很快要失守了。但上黨的官員、百姓,皆愿歸趙,而不愿歸秦。上黨有城池十七座,你都可以接受。”趙孝成王大喜,立召平陽君趙豹商議。他告訴趙豹:“馮亭有城邑十七座,我們可以接受嗎?”趙說:“圣人最怕的是無來由的得利呀!”趙王解釋:“這是本王的恩德所致,怎能說是平白無故索取呢!”趙豹辯解說:“秦國蠶食上黨,使其不能與韓相通,是想占領(lǐng)上黨這個地方。韓國所以不愿交給秦國而交給我們,是想把災(zāi)禍轉(zhuǎn)嫁給我們,F(xiàn)在秦國出兵,而趙國從中得利,秦國勢必將矛頭指向我們,這樣韓國就安全了,而趙國就危險了。大王千萬不要中了韓國的陰謀詭計!”趙孝成王卻說:“即是出兵百萬,經(jīng)年數(shù)月戰(zhàn)斗,也難得一城。今天輕而易舉取得十七座,實乃大利呀!”后趙王接受上黨之地,并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以北)。公元前259年,秦趁趙王換將(免去廉頗之職,由趙括代之)之機,派大將白起進擊長平,大獲全勝。趙括戰(zhàn)死,四十萬趙軍被活埋,釀成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坑俘慘案,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平心而論,作為受害者的韓國,并非有意嫁禍于人。它之所以獻城求趙,無疑是斷尾求生之舉。在韓弱秦強、趙近秦遠的情況下,舍去十七座城池,換取韓國的安全,是值得肯定的。再說啦,面對一個一味攻城略地的秦國,韓國只有求趙救國一條路可走,并無損害趙國的故意。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獻城于趙的馮亭,并非求生賣國的平庸之輩。就在那場血腥而殘酷的長平之戰(zhàn)中,他奮勇抗秦,最后同趙括一起,戰(zhàn)死沙場,可謂雖死猶榮。這樣看來,平陽君趙豹所謂韓氏“嫁禍于人”之語,就有點言過其實,甚至是有點偏頗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