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對驛遞機構(gòu)的恢復和建設(shè)非常重視,他在各地建立驛站和遞運所,構(gòu)筑了一個全國性的交通網(wǎng)絡(luò),對初生的明朝政權(quán)鞏固和疆域拓展的作用很大。
鄭州的管城驛和遞運所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
驛站是古代供應(yīng)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的官員暫住、換馬的地方。驛丞是政府派遣的掌管驛站的官員。明朝鄭州的管城驛是從洛陽到開封唯一的一個大驛站,出入或住在驛站的人和車馬很多,所以,鄭州管城驛的地位十分重要,聞名遐邇。
明朝的鄭州管城驛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唐朝的鄭州管城驛的基礎(chǔ)上重建的,當時,鄭州管城驛丞王敬祖奉朝廷的命令,在州治西南(今鄭州市的西大街口往西,路北一帶)創(chuàng)建了鄭州管城驛。驛站建有驛舍房屋數(shù)十間,有正廳、小廳、馬神廟、鼓樓等建筑物,共有正廳5間、后廳5間,還有左右馬房、左右?guī)、驛丞宅、學校廳、馬神廟以及鼓樓等建筑若干間。另外,還備有糧簽馬14匹,浙江市戶馬28匹,水充馬2匹,簽糧驢33頭,管夫12名。后來,這座管城驛又遷移到了州治東面的馬號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對各地的驛站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驛遞具有“宣上德、達下情、防奸宄、誅暴亂、馭邊疆”等功能,被稱為“天下之血脈”,但是,要保持龐大的驛遞系統(tǒng)暢通無阻,需要投入巨額人力物力。而一應(yīng)人力物力都要向百姓僉派。民國四年(1915年),繁榮多年的管城驛被改成了貧民工廠,從此,管城驛就在鄭州消失了。
明朝的遞運所位于今鄭州市的東面,這里有一條胡同名叫“所胡同”,就是因為明朝的鄭州遞運所位于該胡同旁,故名“所胡同”,這條胡同在民國初期更名為“岳家胡同”,1927年更名“向陽街”。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大使唐德茂奉命在鄭州東十里鋪(牛崗鋪)建立鄭州遞運所,掌管運遞糧食物品和轉(zhuǎn)送軍隊、囚犯等事情。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鄭州遞運所又被遷到鄭州東大街三皇廟路東,民國二年(1913年),鄭州遞運所被廢除不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