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蕩漾的洛陽江上,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洛陽橋,橋南為泉州市洛江區(qū),橋北為泉州市惠安縣洛陽鎮(zhèn)。該橋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書法家蔡襄主持修建,歷時七年建成。古代泉州的橋梁很多,僅所載的就有400多座,其中大中型橋梁不下百座,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洛陽橋是至今依然風(fēng)光的古橋之一。
1 泉州建有“狀元橋”
洛陽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處的洛江區(qū)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zhèn)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當(dāng)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據(jù)說因為那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擺渡,每逢大風(fēng)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人們?yōu)榱似砬笕f無一失地平安渡江,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建好后也因此被稱為萬安橋。
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洛陽橋素有“海內(nèi)第一橋”之譽,現(xiàn)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2 蔡襄建造洛陽橋
相傳當(dāng)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天長日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江中作怪。
一日,有一位莆田的孕婦在此渡船,船駛近江心時,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fēng)呼嘯,濁浪排空,眼看小船就要被大浪吞噬。突然從空中傳來呵斥聲:“蔡大人過江,休得無禮!”龜蛇聞聲遁逃。乘客不知誰是“蔡大人”,只有那位孕婦心有所感——她的丈夫姓蔡!
回鄉(xiāng)后孕婦生了個男孩,取名蔡襄。那婦人便教兒子日后要在洛陽江上修建一座大橋。后來蔡襄入朝為官,造橋之事他一直記掛在心。一次他陪皇帝游賞御花園,暗中托小太監(jiān)用蜂蜜在芭蕉葉上寫下幾個字,不一會兒便吸引螞蟻爬來吮吸蜜汁;实郯l(fā)現(xiàn)芭蕉葉上螞蟻擺出字陣,甚為驚奇,脫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做官!”蔡襄一聽,急忙跪下叩頭謝恩;实勖髦怯,但君無戲言,只好讓蔡襄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赴任后,立即召集屬僚鄉(xiāng)賢商議建造洛陽橋,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墒牵淮蠏伒浇,霎時便被洶涌的江水卷得無影無蹤。
一天夜里,蔡襄夢見一白發(fā)仙人指點他“龍宮遞榜”,夢醒后他急忙披衣而起草擬了一道黃牒,請求海龍王退潮三日,好下橋基。寫好后,他坐堂詢問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衙吏,名叫夏得海,一聽傳喚,趕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夏得海接過黃牒,來到海邊,被波臣帶入水府,一覺醒來,只見手心赫然有個“醋”字。
蔡襄一看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于是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做好準(zhǔn)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工匠趁機建設(shè)橋墩。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筏形基礎(chǔ)”,船尖形的橋墩分開水勢,減少了浪潮的沖擊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發(fā)明了“懸機浮運”,借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dá)數(shù)千斤的大石板,輕輕托舉起來鋪在橋墩之間。為了鞏固基石,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首創(chuàng)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yǎng)殖牡蠣,使之膠結(jié)成牢固的中流砥柱。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jì)念蔡襄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忠惠公祠”,并塑像立碑。
3 《萬安橋記》稱“三絕”
明代倭寇屢犯海疆時,洛陽橋的中亭處還曾置有洛陽寨,又名萬安寨。那是在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兵憲萬民英于洛陽橋中亭壘石筑城,以為兵備行營以御倭,人謂之“防倭第一城”。
除洛陽寨外,洛陽橋還有很多文物,F(xiàn)存的有2座塔、2座亭、3座祠廟、4尊武士石像、20方歷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南接尾處為紀(jì)念蔡襄建橋而建造的“蔡忠惠公祠”。祠中有兩塊大石碑,刻著大書法家蔡襄所撰的《萬安橋記》,記述建橋過程。此碑文章之精煉,書法之遒麗,刻功之生動,世稱“三絕”。
《萬安橋記》全文僅153字,分別刻在兩塊石碑上。碑文記述了建橋起始時間、意義、資金來源及其主要職員和竣工通行時間,百姓歡樂情況,碑文洗練粹美,抑揚鏗鏘,充分體現(xiàn)了蔡襄文風(fēng)要言不煩的特點,是篇絕妙好詞。
“洛陽潮聲”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佇立洛陽橋上,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