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生活在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象王安石、司馬光、蘇軾、邵雍等名流,均與二程兄弟有著頗為深厚的淵緣。宋代開國,承五代紛爭之局;又立國于中國至衰之時,在外族壓力下勉求生存。加之宋朝統(tǒng)治者能以包容寬大為原則,重視諫權和民生,使宋代的知識分子,未登仕籍,已憂天下,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救亡意識。于是在思想界圍繞儒學復興,在政治界圍繞王安石變法,均出現(xiàn)了相當活躍的交鋒。
程顥,15歲時和弟弟程頤一起拜周敦頤為師。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是北宋著名哲學家。程顥26歲中進士后,先做了幾任地方小官,在任期間,“視民如傷”,為官清廉,政績顯著,在離任時曾出現(xiàn)過萬民攔道哭泣,不愿讓其離開的情景。宋神宗即位之初,經(jīng)御史中丞呂公著推薦,程顥調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要求退居閑職。程顥回到洛陽后,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聽政。這時,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權,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程頤,年少時躊躇滿志,用世心切。18歲時上書皇帝,自陳學說,議天下事。書中一開始就說:“臣所學者,天下大中之道也。圣人性之為圣人,賢者由之為賢者,堯舜用之為堯舜,仲尼述之為仲尼。”語言夸飾,充滿縱橫雄辯之氣。可惜,這篇上書,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回音。24歲時,程頤寫的《顏子所好何學論》,得到當時掌管太學的大儒胡瑗之賞識,立即傳他相見,又“處以學職”,年輕的程頤從此一舉出名,與他同在太學讀書的呂希哲等人也來拜他為師,“而四方之士,從游者日眾”。聲名大噪的程頤,27歲考進士卻落了第,從此絕意仕途,長期以“處士”的身份潛心于孔孟之道,從事講學活動。
公元1082年,已50歲的程頤想在洛陽龍門山一寺院舊址講學,就給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去了一封信。文彥博回信稱“龍門久蕪,雖然葺幽,豈能容之?”,就把自己“伊闕南鳴皋鎮(zhèn)小莊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別墅”,連同“糧地十頃”送給了程頤,從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頤在此廣授門徒的“伊皋書院”。
【主持人】:我現(xiàn)在所站的位置是鳴皋鎮(zhèn)“伊皋書院”遺址,這里距兩程故里僅有二十余里。鳴皋鎮(zhèn)原屬嵩縣,解放后劃給了伊川縣。相傳,院中這棵粗大的古柏,就是程頤親手栽植的,距今已經(jīng)有900多年了。
“程門立雪”是和程頤講學授徒有關的有名的典故。據(jù)《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zuò)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的一生,除了過有短暫的官宦生活之外,都長期在洛陽、嵩縣等地講學、著書立說。他們的學生遍天下,其中成名的有九十三人。在這期間,程顥、程頤完成了洛學的創(chuàng)立。洛學以儒學為核心,并將佛、道滲透于其中,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學范疇,認為理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還認為理是“天理”,乃人類社會永恒的最高準則,并以此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把三綱五常視為“天下之定理”。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與”人欲"之間的關系,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秩序。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洛學一出,南北士子,爭相跟從二程兄弟學習。
如今,伊皋書院只剩一片廢墟,然而透過殘碑斷壁,還是能夠讓我們想象出當年書院士子競學的盛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