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石鎖
撂石鎖是一種古老的武術項目,產生于唐宋時期。長期在開封回族群眾中廣為流傳。清代及民國時期,開封曾涌現出周開元、沈少三等撂石鎖高手。1953年,開封石鎖名家沈少三還被請到中南海懷仁堂做石鎖表演,贏得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首長的稱贊。開封石鎖,名目繁多,花樣就有數十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按形態(tài)和肢體舒展程度可分為小花和大花。開封石鎖的技法神奇絕妙、變化無窮、輕飄巧妙。動作舒緩得當、動靜結合、套路流暢,是技藝和力量的完美結合,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麒麟舞
“麒麟舞”是中國最早的擬獸類舞蹈,是現今稀有的、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遠古的漢民族圖騰舞種,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他和龍舞一樣,承載著漢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從古至今,麒麟舞一直是當地人的最愛,并保留著非常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鮮明。相關文獻中記錄了麒麟舞最早的傳承人是馮瑋(1623年—1711年),目前從馮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傳了15代,傳承脈絡清晰,具有很好的社會基礎,是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和瑰寶,F已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又稱大鼓,是河南省開封市特有的一種漢族鼓樂表演藝術。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大镲、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復雜的鼓點,邊列隊行進在節(jié)日的街頭、廣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開封盤鼓氣勢宏大、震撼人心,鼓點激越,復雜多變;表演熱烈、粗獷、豪放,無論是在音樂性上還是在舞蹈性都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開封盤鼓深受城鄉(xiāng)人民群眾的喜愛、久盛不衰。現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源于開封,是中國古代漢族醫(yī)學供針灸教學用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詔命翰林醫(yī)官王惟一制造,明清及現代均有制作,是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是漢族傳統(tǒng)醫(yī)學史上的稀世奇珍,對中國醫(yī)學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針灸銅人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版年畫
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早在北宋時,民間木版年畫就已經興盛、普及,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他以傳統(tǒng)技法構圖,情景人物安排巧妙,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魯迅先生曾給予很高評價:“朱仙鎮(zhèn)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而且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tài),顏色很濃重,有鄉(xiāng)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畫的獨有特色。”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作品。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F在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勺鳛槁糜渭o念品饋贈親朋好友。
汴繡
汴繡,漢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當時大街小巷皆是錦秀之衣,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競夸華麗。今年開封的汴繡獨樹一幟,善于秀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絨彩奪目,立體感強,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汴繡制品被譽為“神州風采”,堪稱“中國一絕”,有詩寫道:“繡繃花鳥逐時新,活色生香可奪真,近世寫生誰好手,熙荃畫意屬針神。”現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圍繞汴繡作為旅游紀念品開發(fā)很多。
汴京燈籠張
“汴京燈籠張”為清末藝人張?zhí)慕^技,現在傳承到張俊濤手里已經是第七代。張氏彩燈的制作技藝均源于開封當地民間傳承的彩燈造型,內容多為民間傳統(tǒng)的吉祥文化,如“龍鳳呈祥燈”、“蓮生貴子燈”、“牡丹富貴燈”、“吉祥高照燈”等。張氏對開封地域民俗文化及傳統(tǒng)制燈技藝有較深的藝術素養(yǎng)和造詣,并在河南彩燈界和民間藝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和知名度,F在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官瓷燒制技藝
北宋官瓷,中國五大名瓷之一,是宋徽宗引入汝窯及開封東窯等窯口制作精華創(chuàng)制的青瓷巔峰之作,長期作為國儀之用。北宋官瓷作為一種尊貴和權勢的象征,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朝廷專用,故有“識得官瓷面,江山做一半”之說。官瓷代表著中國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陶瓷文化遺產1984年仿北宋官瓷國家級燒制技藝終得恢復,“可與宋官窯傳世作品媲美”,得到國家級鑒定會上專家們的認可。目前,該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圍繞官瓷開發(fā)了一系列的旅游紀念品。
大相國寺梵樂
大相國寺梵樂融匯了宮廷音樂、寺廟音樂、民間音樂之精華。演奏曲目十分豐富,曲目有200個,至今仍留存《大相國寺手抄秘譜》、《師曠六律》等樂譜,在全國乃至世界佛教音樂中獨樹一幟。其聲樂曲中的“倡”以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語言為內容,由通常的梵語二十三個音節(jié)構成,尤為寶貴。而器樂曲則以傳統(tǒng)的佛樂及中州地域音樂為主,演奏規(guī)范,編制嚴密。在開封繁塔及鐵塔壁磚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樂的樂手。挖掘、整理、繼承大相國寺梵樂,對于完善中華音樂寶庫十分重要。該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夾弦
又名兩夾弦,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劇種,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2008年,二夾弦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