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
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jié),伊傅可齊。
———〔唐〕房玄令《晉書·宣帝紀》
以上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晉宣帝司馬懿的評論。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今河南溫縣招賢鎮(zhèn))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其先祖因周宣王賜官司馬,遂以為姓。其父司馬防,官至漢京兆尹。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史書稱他“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為文學掾。曹操進封魏王后,升任其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深得曹丕信任。與陳群、吳質、朱鑠并稱“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同年,曹丕代漢立魏,任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xiāng)侯。黃初七年(226年)曹叡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tǒng)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zhèn)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zhàn)。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九月,司馬懿病逝,葬于河陰,謚文貞,后改為文宣。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晉武帝受魏禪,追尊司馬懿為“宣帝”。稱其陵墓為高原,廟號高祖。
司馬懿曾屯兵于許都雍氏城鎮(zhèn)(雍氏城因黃帝臣子雍父被封于此而得名),此城鎮(zhèn)現位于禹州市東北12公里處。據清干隆《禹州志》記載:三國時,曹操令司馬懿屯兵于此,故此城又名司馬城。該城東西寬約1.5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分內外兩城。原城寨門上還有巨幅石刻“司馬古城”牌額,F城廓遺址尚存,殘垣斷壁清晰可見。
在軍事上,司馬懿善于審時度勢,具有政治家的明智和軍事家的戰(zhàn)略眼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并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時,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晉書·宣帝紀》)他的軍事才能曾得到曹丕的充分信任。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均讓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并改封司馬懿為向鄉(xiāng)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jié),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辭讓時,曹丕勸說:“吾于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后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zhàn)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于是司馬懿留鎮(zhèn)許昌。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可謂北征、西討、南平、屢戰(zhàn)不敗,戰(zhàn)績輝煌。
在發(fā)展經濟上,司馬懿重視農業(yè)生產,提倡屯田、興修水利。他和鄧艾所進行的大規(guī)模屯墾,對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特別是對增加曹魏的財力,支持與東吳的戰(zhàn)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曹丕說他“內鎮(zhèn)百姓,外供軍資”,有蕭何之風。上邽、淮北屯田,天水、京兆、安南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開槽渠,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等,國力因此而得到充實。司馬懿還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華。曾停修明帝宮殿,以節(jié)約用度,受到中原百姓的擁戴。
但他在戰(zhàn)爭中嗜殺成性,特別是在上庸和襄平兩地所進行的滅絕人性的屠城行為,其殘忍程度遭到歷代人的譴責。盡管如此,他為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所做出的積極貢獻,仍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追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