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翁煉丹一千年,翁去丹飛余此泉;
炯如古鏡不拂拭,俯聽缺甃時鏘然。
老龍受命護(hù)泉臥,蜿蜒直恐從天墮;
人言神物老愈靈,夜半聲酣風(fēng)雨過。
放翁還山亦何有,閉門吟嘯龍為友。
客來相對聊曲肱,但酌此泉勝酌酒。
───〔宋〕陸游《故山葛仙翁丹井有偃松覆其上夭矯可愛寄題》
被葛洪的從孫葛巢創(chuàng)建的道教靈寶派奉為祖師的葛仙翁,為三國時代吳人葛玄。
葛玄(公元164—244年),字孝先,三國時吳國丹陽(今屬江蘇)人。葛洪從祖,人稱太極葛仙翁。本瑯琊人,后遷丹陽句容(今江蘇省江寧縣)。高祖廬為漢驃騎大將軍,封下邳侯,祖矩仕漢為黃門侍郎,父德儒歷大鴻臚登尚書,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門。葛玄生而秀慧聰穎,自幼好學(xué),博覽五經(jīng),性喜老莊之說,羨慕神仙道術(shù)和煉氣保形真訣。年少即名震江左,十多歲時,便深感人生無常,乃發(fā)奮學(xué)道,不愿仕進(jìn)。后遁跡名山,參訪異人,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稱葛仙翁。
《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quán)好道術(shù),葛玄嘗與之游,孫權(quán)甚為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觀,弟子鄭隱得其法術(shù)。某日,葛玄對弟子張恭說:“吾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藥,今當(dāng)以八月十三日中時去矣。”到了這一天,葛玄衣冠整齊進(jìn)入室中,臥而氣絕,顏色不變。弟子燒香守著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風(fēng),聲響如雷。風(fēng)停再點燃蠟燭時,已失去了葛玄的蹤影,只見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帶均未解開。早間問鄰人,都說未聞有大風(fēng),蓋風(fēng)僅起于此屋,葛玄已尸解成仙而去,證位太極左宮天機內(nèi)相,道教中稱為常道沖應(yīng)孚佑真君,世俗尊稱為太極葛仙翁.
相傳葛仙翁曾游歷許昌長葛,并在山中采藥,所遺“擺藍(lán)池”甚為奇異。據(jù)《長葛縣志》1930年版本記載:“昔吳葛玄從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經(jīng),世號葛仙翁。嘗從吳主至溧陽,風(fēng)作舟覆,玄獨立水上,衣履不濡。曾游長葛,采藥陘山。署月入池中,數(shù)日不出,后白日沖舉,所遺池水,亙古不竭,滾滾上翻,浪花璨燦。相傳以白布入池中即變藍(lán)色。故俗稱擺藍(lán)池。有石甃,遇旱禱雨輒應(yīng),又名靈池。”為彰顯這一奇景,明代人修建葛仙靈池以表紀(jì)念。清嘉慶年間又重修建。
該池為正方形,水深丈余,澄碧見底,奇特的是有水泡自池底升騰上翻,如串串珍珠。池上有兩重石欄,共18根欄桿,欄桿上雕有石獅飾畫,個個形態(tài)生動、活靈活現(xiàn)。石欄外壁還雕有八仙過海、龍虎斗、臥牛、飛馬、仙鶴等淺浮雕圖案。池南壁有石刻龍頭,池水流經(jīng)龍口吐出,有形有趣有聲。池中水溫常在18℃以上。池南因池水匯聚而成河塘,河塘上荷花明艷,岸邊垂柳依人,紅蓮碧柳相映生輝,塘中有涼亭可供游人賞景歇息,亭上高懸“觀仙亭”匾額,此處環(huán)境優(yōu)雅,是墨客高士常去之所。
可惜的是,葛仙靈池歷經(jīng)風(fēng)雨,年久失修,加之日寇炮火及“文革”的破壞,現(xiàn)“觀仙亭”及靈池內(nèi)東西壁石刻已無蹤影,石甃及石欄桿上的石獅均有殘缺與毀壞。但靈池保存完好,池水仍似串串明珍,悠然升騰,幻化著千年的傳說。臨池睹景,其仙情異趣仍會吸引著你遐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