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老街—樂觀街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7/25 9:31:1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樂觀街在開封城內(nèi)東部,主街東西走向,東起內(nèi)環(huán)東路中段,西至草市街北部,長318米;街中部北側(cè)有一單口巷,西部南側(cè)有一小巷通維中后街,長89米。以往的名稱來歷有二說:一說是相傳明代中期,田氏中進士,因居該街,故稱官街,清代稱老官街。二說是該街住有太監(jiān),因太監(jiān)也稱老官,故名老官街。后諧音改稱樂觀街,民國初期曾名和平街,1935年復(fù)稱樂觀街。該街西部南側(cè)的小巷,曾名老官街南胡同、樂觀街南胡同,新中國成立后并入樂觀街。街內(nèi)有回族幼兒園、順河回族區(qū)文教局教研室、煤礦儀表廠等單位,草制品廠、順河回族區(qū)糧管所及糧站早已停止生產(chǎn)和營業(yè),其地址出租改作他用,為居民區(qū)。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縣志》街鎮(zhèn)表記載,“老官街”屬“ 第三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縣志》城圖標注為老官街,該志街鎮(zhèn)表記載,“老官街”屬“第三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輿全圖》和民國元年(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圖》標注為老官街。1914年《開封府城之圖》標注為老官街,老官街南胡同向南通東岳廟前街已經(jīng)標出,但未標名稱。1935年《開封市圖》和1948年《開封市城關(guān)區(qū)全圖》標注為樂觀街和樂觀街南胡同,向南可通到東岳學(xué)校前街(維中前街)。1937年《開封市新舊街道名稱表》記載,樂觀街(曾用街名老官街)、樂觀街南胡同(曾用街名老官街南胡同)。樂觀街和樂觀街南胡同在新中國成立后合并。1981年《開封市地名表》記載為樂觀街。
《如夢錄》中關(guān)于東岳廟的記載,涉及樂觀街。“再南是東岳廟(今回民中學(xué)校址)……內(nèi)有廟圖碑并記,上一橫刻,字云:‘東至儀賓東墻為界,西至汝陽伍(王)府西墻為界。闊五十七丈四尺。’左邊字云:‘東邊南北長:南至官街,北至官街,共長八十一丈七尺。’右邊云:‘西邊南北長:南至官街,北至官街,共長八十一丈七尺。’碑陰紀:‘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代東岳廟門前稱“官街”,廟后還稱 “官街”,兩條街街名為什么相同?這使人產(chǎn)生疑問;蛘哌@兩條街另有名字,《如夢錄》作者記不住,則以官街相稱:即東岳廟的東、西圍墻南起這條官街,北至那條官街。或者是這兩條街就沒有正式的街名,而以“官街”臨時相稱。因此,“老官街(樂觀街)”名稱的來歷需進一步考證。
古代的官街,一般是指都市中的大街。官路,是指城外官方所修的路,即公路。至于明代開封城內(nèi)東岳廟門前和廟后的街稱官街,可能是因為該街居民很少或沒有普通居民,道路由官府所修。但“官街”二字應(yīng)是通稱,還可以用在其他街道上,如“大街”,一般不是指某某街的專有地名。地名由通名和專名兩部分組成,如“鼓樓街”,“ 鼓樓”是專名、“ 街”是通名。專名加通名,組成的地名具有特指性,以區(qū)別其他地名。清代,將明代原有兩條官街中的一條街加了“老”字則地名要素齊全,成為具有特指性的地名“老官街”。同時正好說明該街曾經(jīng)是“官街”,也指出了該街的地名來歷。至于另一條官街,至清代被稱為東岳廟前街,因東岳廟的面積縮小了許多,東岳廟的北圍墻向南移動了許多,東岳廟后街則是現(xiàn)今的維中后街。
這條明代的“官街”是否還有其他名稱,無從查起。《如夢錄》中沒有老官街(樂觀街)的記載,有段記載可作參考:“至土街……往東,線兒李家胡同,(常茂徠注釋:按,即挑筋教禮拜寺南墻外胡同,今與土街不通,俗名仙人巷,應(yīng)是線兒巷之訛。)有挑筋教禮拜寺。(注釋:在今曹門內(nèi)火神廟南,寺今漸廢。)東有義寧王府,東北通圈王家角,南通塌房街,向南是奶奶廟。”光緒《祥符縣志》街鎮(zhèn)表中記載有馬王廟街,即塌房街。民國元年(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圖》標注有馬王廟街,位置在今群英幼兒園東墻外不長的路段,F(xiàn)今南、北教經(jīng)胡同東口以東,則是樂觀街,“挑筋教禮拜寺,東有義寧王府”,應(yīng)是指《如夢錄》前段文字中“北至官街”中的“官街”, 義寧王府坐落在東岳廟北側(cè),王府占地面積又大,其門前的街稱 “官街”也在情理之中。
按電子地圖測量距離,從維中前街(東岳廟前街)至樂觀街的直線距離為292米。按明代裁尺:一尺合今34.1厘米,一丈為341厘米,“八十一丈七尺”為279米。按清代裁尺:一尺合今35厘米,一丈為350厘米,“八十一丈七尺”為286米, 接近292米的現(xiàn)今實際距離。開封城多次遭黃河水患,街道中心線可能有所變動,加之現(xiàn)在沿街建房,街道變窄,《如夢錄》記載的“北至官街,共長八十一丈七尺”應(yīng)是準確的。所以,明代東岳廟北側(cè)的官街就是清代的老官街(樂觀街)。樂觀街的名稱來歷,既不是原來記載的“田氏中進士,因居該街,故稱官街,清代稱老官街”,也不是 “該街住有太監(jiān),因太監(jiān)也稱老官,故名老官街”。而是東岳廟門前和廟后的街均為官街,至清代東岳廟后的官街稱“老官街”,民國時期諧音改稱“樂觀街”。
坐落在該街路北側(cè)47號(老門牌11號)的田家宅院,原為三進四合院。第一進院目前存有門樓一座,臨街南屋和過廳北屋,東、西廂房已全部改建。第二進院原是住戶的正宅,其東、西廂房原來的屋前檐部分已用磚砌齊,唯一保存完好的是三大間正廳北屋,面闊三間(10米),進深三間(含前廊進深11米),外觀為一層平房,但因采用加大進深和加檁及棚架之法,內(nèi)部成為約正方形的兩層樓房,其構(gòu)思精巧實用。第三重院早已改建為草制品廠(原制帽廠)的倉庫。由于田氏宅院在建房時選料上乘、做工精細,主要建筑及構(gòu)件依然完好,內(nèi)外裝修精美講究,是開封現(xiàn)存較好的傳統(tǒng)民居之一。
田家,明代從山西洪洞遷居開封,曾“世居城東三十五里巒莊”,后來居住城內(nèi)老官街,系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連續(xù)有三人為進士,因而名噪全省,故田家宅院又稱“田進士院”。其“進士第”匾額直至1958年才被摘掉。田家第一個科考中進士的是田我霖,號雨田,字少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得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及山東道、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等職。第二個科考中進士的是田我霖的侄兒田怡(行四),于光緒三年(1877年)科考中進士,曾任內(nèi)閣中書,外放一任知縣后,以湖北補用知府致仕。第三個科考中進士的也是田我霖的侄兒田恂(行二),于光緒九年(1883年)科考中進士,歷任山東省夏津、定陶、昌樂、壽光、茌平五縣六任知縣,頗有政聲。兄弟二人皆延壽至民國時期。《開封市地名志》記載,開封縣(今祥符區(qū))杜良鄉(xiāng)有巒莊(自然村)和巒莊村委會,距離開封城15公里多,可能是田氏家族遷居開封城內(nèi)之前的居住地。
(作者:裴云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