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博浪:“張良刺秦”的恩怨情仇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0/26 14:56:1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公元前218年,在今河南省原陽縣境內(nèi),發(fā)生了一件幾乎改寫中國國家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史稱這一事件為“博浪擊秦”。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這樣寫到:“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學(xué)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張良,字子房,戰(zhàn)國時韓國公子。他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是韓國丞相,侍奉了五代韓國國王。秦滅韓國時,張良因為年輕,尚未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遣散了家中的三百名奴仆,就連弟弟死了也不厚葬,攜全部家財外出尋求勇士謀刺秦始皇,終于在東方找到一個能使一百二十斤重大鐵椎的大力士,埋伏在博浪這個地方,刺殺秦始皇,以為韓國報仇。
今原陽縣是由剛解放時的陽武縣、原武縣合并后命名的,古陽武就在今原陽縣境。自古至今,無論地形怎樣變化,無論歸屬如何變更,“博浪擊秦”事發(fā)古陽武均無異議。但“博浪”今已無此地名,那么,秦時的“博浪”究竟在何處呢?
據(jù)《原陽縣志》載:“博浪沙在今原陽縣東南。”《資治通鑒》載:“博浪,陽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此未詳也。”
張良擊秦的“博浪”為一地域名,當(dāng)時稱為“博浪亭”。據(jù)考,秦時的古“博浪”在今原陽縣城東南14公里處的陽武故城東南1.5公里處,即今原陽縣陡門鄉(xiāng)郭莊一帶,只不過由于年代久遠,陽武故城早已被河水淹沒而已。
歷史上有關(guān)刺秦事件的記載共有三次:一是眾所周知的荊軻刺秦,二是高漸離刺秦,三是張良刺秦。荊軻刺秦和高漸離刺秦,《史記》記載比較詳細。張良刺秦,司馬遷只用了寥寥數(shù)語,但較之荊軻和高漸離,張良刺秦?zé)o論在時機的把握,還是方式、方法,以及目的意義上,都要比前兩次高明得多,意義也更加深遠。一是張良刺秦不是出于個人恩怨,而是為了報國仇家恨,這起點本身就比荊軻高,充分體現(xiàn)了張良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二是張良刺秦不像荊軻那樣激于一時義憤,倉促成行,而是經(jīng)過了長期醞釀和精心籌劃,這與荊軻寄希望于偶然的僥幸心理不可同日而語。三是張良刺秦是在秦朝大一統(tǒng)之后。秦王朝的橫征暴斂、嚴(yán)刑峻法,加之焚書坑儒、修筑長城、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致使民怨沸騰。張良刺秦充分體現(xiàn)了對暴秦統(tǒng)治的反抗。從此之后,全國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短短幾年時間,秦王朝便在農(nóng)民起義的烽火中分崩離析,大廈傾覆。
眾所周知,張良是懷著國仇家恨刺秦的,張良又是輔佐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的“漢初三杰”之一。以張良的果敢和睿智,他在選擇擊秦地點時,一定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首先考慮的是刺殺能否成功,刺殺后又能不能逃脫?因此,這一地點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險要,二是便于藏身,三是便于逃匿。
如今,在原陽縣城東郊的古博浪沙遺址紀(jì)念地,有清康熙二年陽武知縣謝包京立石拜書的“古博浪沙”碑。遺址上的主要建筑有“古博浪沙”碑及碑亭、跪履橋、張良大殿、博浪碑林等,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博浪”已成為原陽縣的代名詞,人們習(xí)慣用“博浪大地”代指原陽這塊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古老土地。勤勞善良的原陽人民,在張良不畏強暴、勇于抗?fàn)幍膼蹏髁x精神激勵下,一代代生息繁衍,自強不息,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建設(shè)自己的美好家園。
(作者: 責(zé)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