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郾城東南30里處有一條小河,名叫洄浀河。其中下游五分之四的河段是解放后郾城和西平縣行政區(qū)劃的分界線。這條洄浀河眼下基本干涸,但在歷史上,洄浀河卻水沛河滿,蘆葦叢生,苔蘚濕滑,魚躍蛙鳴,鷺駐鶴翔,足以作為軍事上防御的一道天然屏障。唐朝憲宗年間,地方軍事割據(jù)者滄州人吳元濟(jì)發(fā)兵四出,屠舞陽,焚葉縣,掠魯山、襄城,致使關(guān)東大震,民不聊生。憲宗皇上急命裴度為統(tǒng)帥,率兵進(jìn)行討伐。吳元濟(jì)曾經(jīng)遣將駐守在洄浀河邊,以拒官軍,后退守蔡州,被唐將李愬以輕騎雪夜入襲。吳元濟(jì)部將多叛,被俘至長安誅死。
就是這樣一條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小河,南流不足200米的東岸上,自唐代起曾經(jīng)有一棵千年古檜樹,后來樹高數(shù)丈,三人合抱不攏,虬枝碧葉,遮蔭過畝。因為古檜樹福蔭著樹下繁衍生息的人們,所以樹下東岸的村莊就叫“檜樹王”,遙遙相對的西岸莊名就叫“檜樹李”,檜樹又叫圓柏。圓柏是一種常綠喬木,幼樹的葉子像針,大樹的葉子像鱗片,雄花鮮黃色,果實球形,種子三棱形?赡苁侨藗儾恍加谂c秦檜為伍的緣故,不知道從哪朝哪代開始,索性把兩個村莊寫成了“桂樹王”、“桂樹李”。這棵千年古檜聲名遠(yuǎn)揚(yáng),曾經(jīng)被鄭重寫入地方志。
《郾城縣志》記載,因這棵檜樹樹大葉茂,晴天遮陽,雨天避雨,所以這棵樹下便成了當(dāng)?shù)厝俗园l(fā)聚集納涼避雨的好去處。自春天至秋季,每到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周邊村莊炊煙四起,檜樹上常常會有炊煙一樣的烏黑浮云在古檜樹冠上繚繞飄蕩,茂密的枝葉便籠罩在一片煙云里。時而,那籠罩的煙云又像是一條盤旋洄浀的蒼龍,或扶搖直上或繞樹嬉戲,時而,那騰挪的蟠龍又會播下一些帶有甜甜滋味的水滴,恰如從天而降的甘露。尤其是河面上的倒影朦朧神秘,恰似一幅逼真的大手筆潑墨而就的水墨畫卷。于是,人們紛紛傳說古檜樹上住有神仙,那霧靄般的煙籠就是神仙在騎著蟠龍騰云駕霧。因此,大家對這棵檜樹頂禮膜拜,僅在樹下納涼避暑,談天說地,論古道今,其樂融融,誰也不敢褻瀆和毀壞。其實,煙籠檜樹的不是什么云煙,滴下來的也不是什么甘露,只是樹上孳生的昆蟲在嬉戲,落下甜味的水滴也是飛翔的昆蟲灑下的分泌物而已。因為千年古檜有這種云纏霧繞的朦朧之美,更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故“老檜煙籠”便成為郾城八大景之一。只是文人墨客的斯文所致,在這里讀作“老檜(kuai)煙籠”而不是“hui”或“gui”了。清代詩人楊祥云曾寫詩對這一勝景贊道:“貞干凌霄幾百春,森森古樹抱龍鱗。樵夫不敢操斧問,煙靄云深如有神。”早在明代就有文人謝公翼題詩贊美“老檜煙籠”說:“虬干凌霄絕世姿,千秋雨露共相宜,村中盡日惟樵牧,不及秦皇漢武時。”
朝代更迭,世事滄!,F(xiàn)如今千年古檜樹早已不知所蹤,“老檜煙籠”這一勝景也隨著古檜的消失而飄逝,只剩下光禿禿的河岸,悲愴地木然相對。小時候上學(xué),常常從千年古檜的遺址處趟水而過,品評著古老勝景里的蒼涼。固然,新時代有新時代層出不窮的勝景,就讓“老檜煙籠”沉淀成千年佳釀,成為歷史的記憶和人們的傳說吧。
傳說樹上住有仙人,因此,對這棵檜樹誰也不敢褻瀆和毀壞。尤其每到陽春三月和仲秋時節(jié),村莊里飄出的炊煙像浮云一樣常在巨大的樹冠上繚繞,檜樹的枝條在籠罩著的煙云里隨風(fēng)飄動,像一條條龍蛇在游動,遠(yuǎn)遠(yuǎn)望去,有一種云纏霧繞的朦朧之美,更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老檜煙籠”這一景便由此而來。清代詩人楊祥云曾寫詩贊道:貞干凌霄幾百春,森森古樹抱龍鱗。樵夫不敢操斧問,煙靄云深如有神。明代文人謝公翼也題詩贊美曰:虬干凌霄絕世姿,千秋雨露共相宜,村中盡日惟樵牧,不及秦皇漢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