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廟”傳奇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2 11:39:3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許昌有兩座魏文帝廟:一座位于許昌縣將官池鄉(xiāng)郭集村西南二里許,因其地處高崗,俗稱“高廟”;另一座位于許昌市區(qū)正南15公里的繁城鎮(zhèn)南街,距受禪臺約二里遠,為魏文帝曹丕受禪即位時所建。供奉祭祀魏文帝的這兩座廟宇,由建到興,由興至盛,由盛到衰,由衰至廢;興廢交替,歷經(jīng)淪桑,演繹出了一樁樁,一件件慘烈、凄楚的古代傳奇故事。
第一回曹孟德寶地建家廟 負盛名后人續(xù)香火
話說公元196年10月,曹操護衛(wèi)漢獻帝劉協(xié)“移駕”,出洛陽,經(jīng)偃師,東南而下,遷都于許。
古城許昌,地處中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曹操迎帝都許后,欲在京畿近郊選一風水寶地,營建家廟,祭祀祖宗。然而終因忙于軍國大事,無暇顧及。事隔兩年,即公元198年7月,曹操宛城征討張繡歸來,途經(jīng)曹魏都城西南,他勒馬觀望,見不遠處有一黃土高崗,東南西北走向,蜿蜒起伏,伸向遠方。曹操興致勃勃,激情滿懷,揚鞭策馬,躍崗遠眺。但見:正東方皇城赫赫,巍然屹立;正西方田疇萬頃,莊稼翠綠;崗之兩側,清潩河與棗祇河,水清如黛,猶如雄鷹,展翅飛翔,流向天際。此地處于京城重地與丞相府衙半分之間,于國于家,于公于私兩相宜,正適建我宗祠。曹操看著眼前勝境,情不自禁,遂脫口贊道:“有崗有水,靈氣十足,真乃風水寶地也!”
于是,曹操班師回朝,奏請漢獻帝恩準,親繪藍圖,擇選吉地,不日破土奠基。曹操建造的這座“曹氏家廟”,坐南朝北,布局嚴整,雖說面積不大,別具一格,十分精巧,在蒼松翠柏掩映之下,顯得十分和諧、自然與恬靜。
此時正值中年的曹操,已貴為大將軍、武平侯,地位顯赫,實權在握;家廟用地,僅占幾廟,足見他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靡的品格魅力。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
卻說:“曹氏家廟”建成后,曹操在許的8年間,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政務軍機,每逢年節(jié),他都會率領親眷子女趨廟供奉先人,祭祀祖宗。
公元232年4月,魏明帝曹叡行幸許昌,到“曹氏家廟”祭祀祖先時,為紀念曹丕這位開國之君,遂將家廟改稱為“魏文帝廟”。不過,這是后話。
這座廟宇,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宋元,朝代更迭,風云變幻。千百年來,幾經(jīng)擴建,規(guī)模越來越大,香火亦愈燒愈旺,在漢魏故都許昌,堪稱久負盛名。
第二回受禪臺曹丕稱文帝 望金身斥資造廟宇
話說曹操戎馬一生,南征北戰(zhàn),擊劉表,破袁紹,戰(zhàn)赤壁,征烏桓,橫槊賦詩,意氣飛揚。雖“烈士暮年”,仍“壯心不已”。然,“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一代英杰,何等雄強?!公元220年3月15日,這位歷史強人,在他迎漢獻帝都許的第24個年頭,66歲的曹孟德在洛陽病故,茲后葬于鄴城西之高陵,被曹丕尊為武皇帝,世稱魏武帝。
曹操病死之年,對于其子曹丕來說,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嗣魏王位,拜丞相,領豫州牧。他以超人的膽略和氣魄,迅速辦完曹操的喪事,立即著手按自己的意愿處理軍國大事。翦除異己,誅殺胞弟曹植心腹;治兵南征,耀武疆場;遣使西方,招撫“山賊”。“安內攘外”之后,曹丕便立即實施“逼禪代漢”的既定計劃了。
他先是在輿論上大作文章,說是地方不斷有“祥瑞”出現(xiàn),如石邑鳳凰來儀,臨淄麒麟現(xiàn)身,黃龍現(xiàn)于鄴郡等等。接著,廣為散布漢獻帝須順應天時,禪位與丕的言論;繼而又策劃漢室以陳群、華歆、王朗為代表的49位公卿將軍聯(lián)名上表,共同勸進魏以代漢;同時,又密使督軍御使中丞、軍中元老司馬懿上表,懇請漢獻帝禪讓曹丕,繼承大統(tǒng)。
此時,本就怯懦無能的漢獻帝劉協(xié),為保全身家性命,旋即頒旨,禪讓帝位。
曹丕效仿其父曹操當年讓國之成例,如是謙讓再三。最后,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接受謀臣建議,筑壇繁陽,“登壇即阼,百官陪位。”爾后,曹丕接過綬帶玉璽,成了曹魏之君。
第三天,曹丕封漢獻帝為河內山陽公,食邑萬戶,位列王侯之上,允其享受上表不稱臣,進殿不下拜的禮遇。自此,魏以代漢的王朝更替,以曹丕的強勢,劉協(xié)的懦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當時,曹丕為配合順利受禪,在修筑受禪臺的同時,下令不惜耗資萬兩白銀,在距受禪臺二里遠的地方修了一座廟,這便是第二座“魏文帝廟”。此廟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院暢殿闊,猶如行宮一般,尤其在大殿內還塑造了自己的金身畫像,供后人拜謁。
不僅如此,曹丕還要把受禪這一重大事件勒石銘記。他命御史大夫王朗把“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和“受禪表”兩篇奏章精心潤色一番,著禮部尚書梁鵠書丹,大理寺武亭侯鐘繇分別鐫刻在兩塊圭形石碑上,忠實地記載了禪讓這一特殊的、但也不乏刀光劍影的宮廷政變。這兩通碑因其文章、書法,鐫刻均出自名家之手,冠絕一時,因此世稱“三絕碑”。
第三回邵知州巡察繁陽亭 兩帝王換面廟宇中
話說許昌的兩座魏文帝廟,自建廟之初,香火連綿不斷,一直經(jīng)久不衰。怎奈天有不測風云,廟有旦夕禍福。
歷史老人把鐘表的時針撥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大約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有一位名叫邵寶的進士,出任許州知州。上任伊始,私訪巡察。這天,他來到繁陽亭,一見“魏文帝廟”,便怒從心頭起,站在封建正統(tǒng)的立場上,“論曹魏受禪之非,辨漢帝獻愍之謚”,大罵曹丕為篡漢逆賊,豈能如此供奉?”并下令工匠們砍掉曹丕金塑頭像,重塑漢獻帝金身。眾工匠不敢親自動手“割頭換項”,毀壞胎身,便牽來被稱為“黑煞神”的黑水牛,用繩套住曹丕的頭將其拉掉,重塑了漢獻帝的頭像。這便是民間流傳的“曹丕身子獻帝頭”的故事。
知州邵寶一不作,二不休,遂改“魏文帝廟”為“漢愍帝廟”,并鐫刻“漢愍皇帝之神位”石碑,樹立于漢獻帝塑像之前。邵寶還親自奮筆揮毫,撰寫了“臺碑受禪依然在,廟寺馨香看是誰”的楹聯(lián),刻于廟門的抱柱上。
至此,繁陽亭的“魏文帝廟”被改成了“漢愍帝廟”。大概是因為“愍”字生疏,不易辨認;還是因為說順了口,抑或是同情漢獻帝,當?shù)厝艘恢狈Q之為“漢獻帝廟”,“漢獻帝廟”所在的那條街也俗稱“獻街”。
就這樣,曹丕親自下令為自己修建的“魏文帝廟”被“鳩占鵲巢”,“改頭換面”,“曹冠劉戴”了。
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話說邵寶憑個人好惡,強行改繁陽亭“魏文帝廟”為“漢愍帝廟”的舉動,受到了明孝宗朱佑樘(cheng)的褒獎,并擢升為戶部員外郎。后來又有一位叫于玭(品)的接替邵寶任知州,對邵寶因改廟之“德政”而遷升十分艷羨,便緊步后塵,揮動權柄,直指由原“曹氏家廟”改稱為的“魏文帝廟”。明朝萬歷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魏文帝廟”《創(chuàng)建玉皇閣》碑文載:“……一日,州侯于公過而覽之曰:“魏篡漢,統(tǒng)天下,后世尚有遺議,茲又設象設殿者何?遂令撤其象,易為玄帝殿……”
曾一度顯赫,香火旺盛的又一個“魏文帝廟”霎時成了過眼云煙;雖歷經(jīng)久遠,然而,至今連它的廟號也鮮為人知了。
三段小書說罷,撫案掩卷沉思。無論是叱姹風云的曹操,魏以代漢的曹丕,還是褒劉抑曹的邵寶,毀廟廢祀的王玭,都已蓋棺定論,化為腐朽;無論是當年宏偉高大的受禪臺,富麗堂皇的文帝廟;還是香火旺盛的曹家廟,斑駁損泐的“三絕碑”,統(tǒng)統(tǒng)成了斷壁殘垣,爛瓦破磚,灰飛煙滅,廢墟一片。而真正留給后人的是歷史積淀,文化內涵。
正所謂:兩座“魏文帝廟”,“幾度興廢,香火如何斷接;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