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倌、響堂文化:舊時酒樓一道移動的風景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2/6 8:56:4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但能說,絕不是天花亂墜、不著邊際,而是要說到食客的心窩里,把食客說得心情舒暢、食欲大增,并能讓食客在飽餐一頓后還多給小費才是真本領。這就要求堂倌不僅有智商,還要有高情商,也就是俗話說的有“眼色”。
食客在飯莊只要吃過一次飯,下次再來,好的堂倌一眼就能認出來,甚至還能記得愛吃哪一口兒。食客一走進店堂,堂倌就能看出來是公務宴請還是私人請客,是老人做壽還是添丁做九,是老友相聚還是好友小酌……
堂倌還要有看客下菜的本領,有的食客是花錢多少無所謂,只要被請的人高興,咋花錢都中;有的則是這桌客不請又不中,但請客人囊中羞澀,堂倌一眼就能看出來。愿花錢的讓他花個夠,山珍海味盡管上;沒錢的就讓他花錢不多、經濟實惠,既撐了面子,又省了錢,讓賓主皆大歡喜。
民國時期,袁世凱之叔曾在老開封又一村(今“又一新”)用餐,當班的堂倌憑一句“您老貴人,小店榮幸,拿手好菜,您老將就,本店奉送,不成敬意”,就換取了10倍于菜價的小費。
堂倌兒算賬的本領也絕非一般,能看著空盤子一口氣算出一桌菜的價錢。
在大堂(大餐廳)里,一個堂倌兒要兼顧幾張餐桌上的客人,上菜有條不紊。有時幾桌客人同時結賬,堂倌就把每桌客人的錢夾在各個手指縫里,哪個手指縫里甚至哪個指關節(jié)夾的是幾號桌的錢,客人給了多少、應付多少、應找回多少,記得、算得是一清二楚。這幾方面的本事也是非常了得。
堂倌在服務過程中算賬收款全靠心算。這就要求堂倌必須熟悉本飯莊經營的飯菜、面點、酒類和各種飲品的價格,記準顧客所用飯菜的品種及數量。
舊時稱堂倌為跑堂的,一個“跑”字,就可以看出堂倌的腿要勤快,所以業(yè)內有“兔子的腿兒”之說。堂倌端菜、端湯,可以用手直接端,也可以用托盤端。但無論用哪種方式,端的時候都要保證端平端穩(wěn)、湯汁不灑、菜形不變。用手端的時候還要保持上身挺直,左臂彎曲為90度,大拇指蹺起,穩(wěn)壓盤(碗)邊,而且決不允許將大拇指插入盤(碗)內。
時至民國,“響堂”一角仍是開封各家酒店第一重要崗位。
到了1956年,飲食業(yè)實行公私合營后,堂倌的稱呼改為了服務員,“響堂”服務技藝也隨之消失。
通過對堂倌、響堂文化實施保護,可以重新喚醒民族記憶,增強民族認同感,更可以避免在全球文化的“趨同”中盲目地失掉自我。讓那一聲聲響堂、叫賣聲延續(xù)下去,重現市井風情,搬上舞臺、走進餐館、夜市、小吃城、大排檔……
(作者:張德卿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