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餡兒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2/28 14:35:4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何謂“面繭”?兩頭尖尖,中間略鼓,底下平平,頂端有棱,是一種形態(tài)古怪的長包子。由此可見,酸餡兒的造型就是這個樣子。
南宋田園詩人范成大描寫過面繭的造型:“兩頭纖纖探官繭,半白半黑鶴氅緣。腷腷膊膊上帖箭,磊磊落落封侯面。”“官繭”是指機關小食堂加工的面繭,兩頭纖纖探官繭,可見面繭的確是兩頭尖尖、中間略鼓的長包子。為何管這種包子叫面繭呢?因為它的樣子像蠶繭。
我是開封人,今日開封民間仍流行包那種好似蠶繭一樣的長包子,做法極其簡單,比包普通的包子還要簡單:將半發(fā)酵的面團掐成小團,一一拍扁,搟成圓圓的、跟手掌差不多大的面皮,托在手中,放上餡兒,將兩條弧邊對折、合攏、捏緊,再讓面皮繼續(xù)發(fā)酵,待包子發(fā)得圓鼓鼓的,上籠蒸熟。坦白說,整個過程極像包餃子,只不過餃子用死面,不用發(fā)面,一般煮熟,不是蒸熟,而且皮兒也沒這么厚,更沒這么大罷了。
在今日開封,我們管這種包子叫“角子”,因為它兩頭尖尖,有兩個角,故此得名。事實上宋朝人有時候也管它叫角子。南宋夜市上有一種“水精角兒”,就是用燙面做皮的半透明狀的長包子,因為它半透明,能看見里面的餡料,好像水晶,所以叫水精角兒。某些研究宋朝飲食的朋友不明真相,望音生義,誤以為水精角兒就是水晶餃子,進而下結論說宋朝人就管餃子叫角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宋朝當然有餃子,可宋朝人只稱其為“餛飩”。宋朝當然也有餛飩,可宋朝人卻稱其為“馉饳”。兩宋三百年,“餃子”一詞從未誕生。
簡言之,角子即是面繭,而面繭卻不完全等于酸餡兒。酸餡兒的外形雖然可以斷定是兩頭尖尖的長包子,但未必所有的長包子都是酸餡兒,只有包了酸餡兒,它才得以成為酸餡兒。
照咱們現代人的常識,包子餡兒可葷可素、可咸可甜,唯獨不應該酸,如果餡兒都酸了,那說明包子壞了,沒有人會吃?墒俏覀儾荒苡媒袢酥亩裙湃酥梗覀儾粣鄢运狃W兒,不代表宋朝人不愛吃。
宋朝有一種飲料叫“漿水”,其實是發(fā)酵過后的米湯,再加點兒糖,回鍋熱一熱。米湯稍作發(fā)酵,味道是酸的,酸中帶些甜,并且略有酒味兒,加糖回鍋,口感甚佳,F代中國當然不流行這種飲料,可是在韓國卻很流行,韓語發(fā)音讀如“息客”,不知道是不是繼承了宋朝的遺風。
宋朝有一種米飯叫“水飯”,它跟今日東北農村的過水米飯完全不同,是用熟米和半發(fā)酵米湯配制而成的稀粥,味道同樣是酸的,酸中略微帶些甜。
同樣的,宋朝人加工包子餡兒,一樣可以將餡料發(fā)酵一下,使其形成獨特的酸味兒,然后再包成那種兩頭尖尖的長包子,這應該就是真正的酸餡兒。包好酸餡兒,別上鍋蒸,用平底鍋煎熟,煎得跟巨型水煎包一樣,底部脆香,上面松軟,這應該就是宋四公打狗時所用的焦酸餡兒了。
[1][2]
(作者:李開周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