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鬼吃肥肉
進(jìn)入正題之前,先給大伙講一段鬼故事。
話說北宋末年,浙江嘉興有一個錄事參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市級檢察院的檢察長。這位檢察長姓洪,名叫洪皓。
洪皓是個清官,人品正直,不貪不占,從來不徇私枉法,從來沒有做過一件虧心事。可奇怪的是,洪皓家里卻經(jīng)常鬧鬼。
有一天夜里,洪皓的仆人在院子里收拾東西,正收拾著,突然把東西一扔,連滾帶爬跑進(jìn)屋里。洪皓問他怎么回事兒,他說:“外面有鬼!”
又過了一天,洪皓的小兒子正端著飯碗吃飯,吃著吃著不對勁了,飯碗哐啷一聲掉在地上。再看那小兒子,兩眼翻白,指著門外說:“水、水、水!”洪皓出去一看,外面根本沒有水,他開始懷疑家里確實有個鬼怪在搗亂。
第三天,洪皓加班處理案子,回去得有些晚,深夜才到家。他的小老婆跑過來給他換衣服,剛把洪皓官袍脫掉,小老婆撲通一聲倒在地上,四肢抽搐,渾身發(fā)抖,就跟犯了羊角風(fēng)一樣。
洪皓又驚又怒,決心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他抽出官袍外面的腰帶,把小老婆牢牢捆住,然后喝問道:“你到底是人是鬼!”
只聽他的小老婆用低沉的男聲悠悠地說:“我——是——鬼——”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你既然是鬼,干嘛不去閻王那里等著投胎,跑我家搗什么亂?”
那個鬼回答:“我是嘉興的農(nóng)民,您在嘉興做官,應(yīng)該還記得前年咱們這兒發(fā)過大水吧?那場大水過后,老百姓沒飯吃,等到官府賑災(zāi)的時候,有些人已經(jīng)餓死了,成了餓死鬼,我就是其中的一個。閻王不收留餓死鬼,所以俺們只好回到陽間做孤魂野鬼了。”
洪皓接著問:“那你干嘛到我家來作祟?”
鬼說:“我能在您這里偷些食物吃。”
洪皓明白了:“怪不得前天我兒子吃飯的時候會扔掉飯碗,原來是你在跟他搶飯吃。『昧,以后只要你別再搗蛋,我會讓家里人專門給你準(zhǔn)備飯菜的。”
那個鬼趴到地上連連磕頭:“謝謝洪大老爺!不過請您告訴家人,以后盡可能多給我來點兒肥肉,例如肥豬肥鵝什么的,千萬不要再燉雞肉了,瘦雞沒有肥鵝好吃。”
洪皓答應(yīng)了他,于是那個鬼就離開了他小老婆的身體,從此再也不作祟了。
這個故事出自南宋最厚重的志怪體小說集《夷堅志》。《夷堅志》的作者名叫洪邁,洪邁的爸爸就是洪皓,洪皓就是剛才故事里那位審鬼的檢察長。換句話說,洪邁寫的這段鬼故事,其實發(fā)生在他們自己家。
世界上當(dāng)然沒有鬼,現(xiàn)在沒有,宋朝也沒有,無論洪邁把鬼故事講得多么逼真,都不可能是真事兒。不過洪邁的講述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習(xí)俗,反映了古代人的飲食習(xí)慣。古代人就跟剛才故事里那個餓死鬼一樣,喜歡吃肥肉,不喜歡吃瘦肉。
元末明初的名著《水滸傳》也經(jīng)常提到,那些生活在宋朝的梁山好漢喜歡肥肉勝過喜歡瘦肉。例如九紋龍史進(jìn)給少華山上的三個寨主送禮物,“揀肥羊煮了三個”。說明他們愛吃羊肉,尤其愛吃肥羊肉。阮氏三雄請智多星吳用吃飯,來到一家小酒館,問店小二有什么下酒菜,店小二說:“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阮小二一聽有肥肉,立馬興奮起來,吩咐伙計:“大塊切十斤來!”說明他們哥幾個也是愛吃肥肉的。
宋朝人喜歡肥肉,明朝人和清朝人也喜歡。元末明初有一本教外國人學(xué)漢語的教科書叫《樸通事諺解》,書里有一段士大夫聚餐的場景:
“眾兄弟們商量了,咱們?nèi)畟人,各出一百個銅錢,共通三千個銅錢,夠使用了。著張三買羊去,買二十個好肥羊,休買母的,都要羯的。又買一只好肥牛。”
請注意,他們計劃要買的“好肥牛”“好肥羊”,都是肥肉。
還有寫于清朝的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該書只要寫到某人請客,只要宴席比較豐盛,一定少不了肥肉。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胡三公子請客,“當(dāng)下走到街上,先到一個鴨子店,三公子恐怕鴨子不肥,挖下耳挖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蘭江講價錢買了。”瞧見沒?買鴨只買肥鴨,不夠肥就不買,膘不厚也不買。該書第十九回潘三請客,“飯店里見是潘三爺,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揀上好的極肥的切來”。說明只有“極肥的”才是“上好的”,只有用最肥的肉待客,才顯得隆重,顯得好客,顯得上檔次。
古人為什么愛肥肉
如果大家覺得小說不足以說明問題,OK,咱還可以翻翻清宮檔案,看看皇帝和皇太后的菜單。
咸豐十一年臘月三十,御廚給剛登基沒幾個月的小皇帝同治備辦御膳,膳單里包括四樣“萬年如意大碗菜”:燕窩萬字金銀肥鴨、燕窩年字金銀肥雞、燕窩如字鍋燒肥鴨、燕窩意字什錦肥雞。四道大菜組成“萬年如意”四個字,沒有一道離得開肥肉。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清代歷史上最燒包的皇太后慈禧(慈禧本是咸豐的皇后,但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已經(jīng)去世,故此慈禧升格為皇太后)吃早點,膳單里赫然寫著一道“燕窩肥鴨絲”。
也許同治和慈禧并不一定愛吃肥肉,但是御廚給他(她)們供奉的膳食以肥肉為主,正說明古人習(xí)慣上認(rèn)為肥肉比瘦肉要貴重,適合讓尊貴的人去享用。
從春秋戰(zhàn)國就開始編寫、一直到西漢才定型的儒家典籍《禮記》是這樣記載待客之道的:“冬右腴,夏右鰭。”意思是說,在冬天里,魚肚子那個地方肥肉最多,到了夏天,魚脊背那個地方肥肉最多,所以冬天端魚上桌的時候,要把魚肚朝向客人;夏天端魚上桌的時候,要把魚背朝向客人,這樣才能讓客人吃到最肥的部位。
宋朝人待客也是這樣。貴客上門,主人擺上酒菜,“?制洳环”(朱熹語),唯恐桌子上的肉不夠肥,惹得客人不高興。宋朝人做了官,或者發(fā)了財,過上了好日子,喜歡用四個字來形容:“坐享肥濃。”肥是肥肉,濃是濃湯,只有吃上了肥肉、喝上了濃湯,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把古人熱愛肥肉的飲食習(xí)慣搬到今天,肯定不會被大家接受。我們知道,現(xiàn)代人更喜歡瘦肉。我吃過北京全聚德總店的烤鴨,以前的鴨子那叫一個肥,吃一片滿嘴流油,現(xiàn)在的鴨子配料沒變,口感卻柴得要命,因為時代變了,大家講究養(yǎng)生,肥鴨已經(jīng)被大家掃進(jìn)歷史的垃圾堆了。除了鴨肉,雞肉、豬肉、羊肉、牛肉莫不如是,只要是肥肉,一定比瘦肉便宜,比瘦肉低級。不信您去任何一家超市的鮮肉柜臺上看看價格,精瘦的里脊一定比肥厚的腩肉貴出兩倍甚至更多。
古人未必不講究養(yǎng)生,但是在古代,大多數(shù)老百姓連溫飽都不能保證,遑論減肥。從口味上講,肥肉比瘦肉更解饞。從熱量上講,吃一斤肥肉要比吃一斤瘦肉更耐餓。所以大多數(shù)古人喜歡肥肉,并把餐桌上的肥肉當(dāng)成好客的象征,當(dāng)成過上好日子的象征。
多吃肥肉容易有肚腩,頗為現(xiàn)代女生所不喜,好在宋朝人的審美跟今天不一樣。我看過不少宋朝人物畫,例如《中興四將圖》《田畯醉歸圖》《西園雅集圖》……畫中男子無論貴賤,一律長著大肚腩,特別是《中興四將圖》里的岳飛,肚子大得跟懷孕八個月似的。興許在那個以吃飽肚子為主要訴求的落后時代,成年男子肚腩越大,就越顯得威武雄壯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