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漁鼓道情這個非遺項目,是在李中華先生的著作《汴梁城的稀罕事》里。這是我省的一個珍稀劇種,歷史悠久,在通許民間叫“道情班”“墜子嗡”,因為演員一口氣能唱幾十句甚至上百句,還被通許一帶稱作“噎死驢”。這不是貶義詞,是夸贊道情藝人的唱功卓絕。又因為道情演唱的調門中有豫劇、二夾弦、拉鼓腔、河南墜子、道情五個曲種的唱腔,通許一帶也叫它“壯火頭戲”“五樣調”。
漁鼓道情這個劇種是省級非遺項目,今年72歲的陳素枝老人,是唯一一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月9日,記者在弓箭街陳老的住處,采訪了這位仍然活躍在舞臺的漁鼓道情老藝人。
從小追隨老師學藝
談到漁鼓道情這個劇種的歷史,陳素枝老人很謙虛地告訴記者,她小學畢業(yè)后即跟隨老師張立榮學戲,對于這個劇種的歷史淵源沒有深入研究。不過,她數次跟記者提到一個人,就是通許縣文史專家陳維,他對漁鼓道情研究頗多。
陳維研究發(fā)現,漁鼓道情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經韻,宋代后吸收詞牌、曲牌,衍變?yōu)樵诿耖g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據《通許縣曲藝志》記載,漁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傳入通許縣,傳承情況不詳。清同治三年(1864年),通許縣邸閣鄉(xiāng)東以4名家庭成員為主的道情班,逐漸在通許縣傳唱開來。張永來在通許縣唱紅以后,先后在商丘市睢縣、永城等地演出,在豫東地區(qū)產生了較大影響。張永來的女兒張立榮,也就是陳素枝的老師,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藝,是最出色的一個。
18歲那年,張立榮嫁到邸閣鄉(xiāng)西時村,在西時村建立了道情戲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立榮先后在扶溝縣、通許縣文化館曲藝隊工作,經常下鄉(xiāng)宣傳演出。也就在這時,陳素枝開始跟隨張立榮學習漁鼓道情。張立榮的五個兒子都曾經跟著她演唱道情,“文革”期間,傳統(tǒng)戲曲文化受到沖擊,只有大兒子時芳清堅持了下來。
陳素枝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師張立榮。她說,“文革”結束后,通許縣的曲藝事業(yè)得到了恢復發(fā)展,縣文化館舉辦曲藝學習班培養(yǎng)新秀、建立專業(yè)曲藝隊伍,經常下鄉(xiāng)演出,張立榮老師和其他漁鼓道情老藝人得到了重視。陳素枝也追隨老師,邊演出邊學藝。
勤學苦練方能演好戲
陳素枝告訴記者,漁鼓道情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舞臺表演藝術,不像豫劇、京劇等其他劇種需要大量的人員和道具,通常一兩個人就可以表演了。雖然肢體動作表演的戲份相對較少,但是這個劇種要求大量的臺詞,表演起來基本上沒有停止,也就是說,一登臺亮相就要開始說唱,一口氣來個幾十句都很正常,要求吐字清楚、發(fā)音準確、眼睛傳神。由于道具簡單,曲目的氛圍、情節(jié)主要靠演員的語言和面部表情來表現,并模擬人物形象,以“手眼身步”法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
陳素枝學習漁鼓道情吃了不少苦,這里面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需要記住大量的臺詞。因為說的、唱的要連貫,記不住臺詞就要冷場,有可能還演砸,所以必須牢牢記住大量的臺詞,說唱時還要跟韻律配合好。但是,這些臺詞也不是必須一字不差地死記硬背,需要靈活掌握,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說唱表演。二是臺上表演。俗話說,臺上一步,臺下百步。雖然肢體和眉目表情的表演不像其他劇種要求那么復雜,但是臺上的表演也絲毫不能疏忽,因為漁鼓道情演出時臺上就一兩個演員,觀眾的目光比較集中,所以需要演員的表演能夠充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陳素枝說,漁鼓道情表演這個行當沒有捷徑,只有下苦功夫記,下苦功夫練,揣摩故事情節(jié)。如今,陳素枝能說唱多部大書,連續(xù)表演一兩個月節(jié)目不重復,這些功夫都不是一兩天練成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