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枝:堅守舞臺 只為文化傳承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5/19 16:03:3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陳素枝從通許縣來到開封市已經(jīng)有十幾年了。這些年,她經(jīng)常應邀出來演出,每年在萬歲山森林公園廟會演出都受到觀眾的喜愛。她在茗樂社相聲專場、上河城美食街等地方的表演,也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素枝告訴記者,傳說唱劇種流傳下來的都是些老劇目,為了跟上時代、順應社會需要,近些年她一直在琢磨著編一些新戲,經(jīng)過舞臺演出,也受到觀眾的歡迎。
讓傳統(tǒng)曲藝薪火相傳
談到舞臺演出,陳素枝告訴記者,漁鼓道情樂器比較簡單,主要有漁鼓、簡板兩種打擊樂器,有時也使用驚堂木。漁鼓用竹筒制作,一端開口,一端繃著用豬膀胱制作的鼓面。演唱時,演唱者左胳膊彎夾住漁鼓,鼓面一端斜朝下,左手拿著簡板擊打,右手拍擊鼓面,發(fā)出“嘭嘭嘭”的聲音,以渲染氣氛。陳素枝說,道情的劇本與河南墜子通用,可演唱古書目,也可演唱現(xiàn)代書目。演員以真嗓演唱,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道情以唱為主、說為輔,因傳授多為口授,故唱詞中方言、土語較多。舊時,通許縣漁鼓道情曲目非常豐富,有100多個,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有忠烈故事、公案傳奇、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如《大宋金鳩記》《后五代》《王金豆借糧》《雙鎖樓》《站花墻》《雙頭馬》等。
漁鼓道情這種戲雖然是小戲,但是很受群眾歡迎,清末到民國年間,通許縣有很多道情戲迷。但是,由于道情的唱腔、戲文、表演大部分是口授,加之現(xiàn)在文娛形式多種多樣,故生存環(huán)境逐漸縮小,后繼乏人。陳素枝說,如今能演唱者只有她和師兄時芳清,她帶的學生吳知社等幾個人也在苦苦地堅守著。
讓陳素枝感到欣慰和高興的是,現(xiàn)在國家對一些瀕臨消亡的民間藝術重視了,2009年以來,通許縣文化部門對她和師兄傳承下來的漁鼓道情進行了實地普查,拍攝了錄像、照片,建立了檔案。2011年,漁鼓道情被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遺項目,同年,被評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2012年12月,陳素枝被命名為省級第三批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就在記者采訪陳素枝的時候,她接到了茗樂社相聲專場的邀請,去表演漁鼓道情。她很高興地說,只要觀眾愿意聽,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表演,讓觀眾欣賞到正宗的漁鼓道情。她同時表示,自己會堅守住這個陣地,繼續(xù)為觀眾表演,并認真地把平生所學傳授給學生,努力使?jié)O鼓道情這種優(yōu)秀戲曲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1][2]
(作者:張德卿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