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寧縣(今洛寧縣)縣令佟賦偉、高式青為政期間頗有聲望。兩人離任后,當?shù)匕傩諏①、高二公合祠,可謂口碑載道!堵鍖幙h志》上記載了乾隆年間永寧知縣單履咸撰寫的《襄平佟賦偉傳》和《錢塘高式青傳》,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佟、高二公的作為。本篇先來講述佟賦偉的為官故事。
洛寧縣,舊時稱永寧縣,古時稱崤地。1913年臘月,永寧縣改名為洛寧縣。洛寧縣知名文化人曲少波對該縣歷史頗有研究,他說,明代之前的永寧縣縣令事跡資料甚少,因此建議我寫一寫清代的永寧縣令,如佟賦偉、高式青、沈育等。3日上午,曲少波在自己的書房里向我講述了佟、高二公的故事。
佟賦偉,字青士,鑲黃旗漢軍(鑲黃旗位列八旗之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tǒng)轄)。佟賦偉的祖上居住在襄平(今遼寧遼陽),是清代龍興之地的世家大族!队缹幙h志》記載,佟賦偉“有才干,通吏治”,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出任永寧縣令。
當時的永寧縣遭受明末戰(zhàn)亂及清初“藩逆之擾”的影響,“元氣未復,遺民落落,村鎮(zhèn)為墟”。佟賦偉是個實干家,他一到永寧,就以“休養(yǎng)安全為己任”“首以足民為先”。佟賦偉看到縣城十分蕭條,就頒布法令,要求商人利用民居廢址建造房屋,形成街道,進行房地產(chǎn)開發(fā)。對于那些沒有錢建房的商人,佟賦偉給他們出主意,建議他們將建好的房屋出租,用租金來還建房款。
此外,佟賦偉還規(guī)定約期為集,即逢單或逢雙為集。結果每逢集日,“民爭赴市中”。在推動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同時,佟縣令還大力提倡發(fā)展第三產(chǎn)業(yè),即服務業(yè),吸引了眾多商貿人員及行旅之人,沒過多久,永寧縣城就熙熙攘攘,人氣很旺。
佟賦偉治理永寧縣14年,他離任時,老百姓已經(jīng)豐衣足食,即將奔向小康社會。在提高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佟縣令還“順俗化導”,重修文廟、衙署、城垣、古跡和寺觀等,大力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
乾隆年間,永寧知縣單履咸在《襄平佟賦偉傳》中欽佩地寫道:“為吏如此,庶可無愧于心宜乎?”單履咸不是恭維,而是真心欽佩佟賦偉。單履咸出任永寧縣令,“四年以來,一以先生(指佟賦偉)為法,凡衙署、城垣、渠道,先生所創(chuàng)營而后廢者,無不一一考而復修之”。
單履咸提到的佟賦偉修渠,是佟賦偉任永寧縣令時最大的政績。在14年間,佟賦偉在永寧縣共修渠11條,可謂“修渠縣令”。永寧縣清末秀才韋袞寫有《佟侯石渠記》,詳細記載了佟賦偉修渠的故事。該文開篇點題:“邑侯(即縣令)佟公大興水利,同時告成者新舊計十一渠。”韋袞以其中的萬箱渠為例,記載了佟賦偉修渠的經(jīng)過。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佟賦偉重修萬箱渠,當時該渠已荒廢六七十年。萬箱渠較長,澆灌田地多,修復難度也較大,“中有深溝之阻”。前人建有石橋并在橋下澆鑄鐵槽以通水,時間長了,鐵槽損壞,水從槽下沖刷,導致石橋下出現(xiàn)一片沼澤,遭遇大旱之年,卻來不及修,有渠無水,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莊稼豐收后,佟賦偉帶領屬下及群眾代表一起來到萬箱渠的石橋邊,認真察看了鐵槽的損壞程度,不禁嘆道:“鐵槽損壞得太厲害了,將危及石橋。倘若石橋被毀,萬箱渠就有徹底荒廢的危險。水渠乃萬世之利,我們一定要有長遠的規(guī)劃啊!”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