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霖與河南圖書館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7/30 9:10:0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2018年6月,開封市圖書館新館對讀者開放,開封又一座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開封市圖書館老館位于龍亭東湖(即開封人常說的潘家湖)南岸。其實這個地方原來也不是開封市圖書館的館址,而是河南省圖書館的老家。所以,到省城鄭州,每每路過嵩山南路或者伊河路的時候,看到宏偉氣派的河南省圖書館大樓時,筆者總是禁不住想對它說上幾句:你還記得你的老家開封嗎?當年你所在的開封老館址,那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河南圖書館是 清末新政的產(chǎn)物
我國圖書館藏歷史悠久,自夏商以來,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圖書館,卻是近代清末新政的產(chǎn)物,更是近代有識之士大力宣傳和推動西方圖書館觀念傳入中國的結(jié)果,其歷史才不過一個多世紀。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這一時期的圖書館建設成果,除京師圖書館(即今國家圖書館)外,其中省立公共圖書館在全國多地的建立,是清末民初圖書館建設成果的主體部分。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大學堂當附設圖書館一所,廣羅中外古今各種圖書,以資考證。”同時設掌管圖書館事務的“圖書館經(jīng)營官”一職。這是“圖書館”一詞出現(xiàn)在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的最早記錄。隨后,科舉制度廢除,負責全國教育事務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gòu)——學部設立。學部分設5司,其中的專門司、會計司就分別負責主管全 國圖書館事務和圖書館館舍建設。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曾被晚清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派往日本考察教育的學部參事羅振玉,在當時著名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上發(fā)表題為《京師創(chuàng)設圖書館私議》的文章,文章呼吁“保固有之國粹,而進以世界之知識,一舉而二善備者,莫如設圖書館”。這一年,學部奏準的《各省學務詳細官制及辦事權(quán)限章程》,將當時的省級教育行政機關“學務處”改為“學務公所”,“學政”改為“提學使”。學務公所的一項職責是圖書課,即負責管理各省的圖書館事務。至此國家圖書館制度逐步確立下來。
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九月,張之洞以學部的名義上奏《奏籌建京師圖書館折》,當日清廷即下旨準行。次年清政府頒布《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這是我國官方頒布的最早的圖書館章程!墩鲁獭访鞔_規(guī)定:“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征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章程》還規(guī)定了圖書館的設置與名稱:除京師設京師圖書館外,各省及各府、廳、州、縣均得設館,并均以“圖書館”為其名稱。
《章程》頒布后,各地地方官員積極響應,紛紛上奏請求創(chuàng)設省立圖書館。由此開始了清末民初的省立公共圖書館建設,也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公共圖書館運動。此時,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大都市設立公共圖書館已有近60年的歷史,近代中國發(fā)展的差距與落后也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我國建館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的河南圖書館,于1909年2月在省城開封建成并對外開放。所以,位于鄭州的河南省圖書館大門正中的門面墻上鐫刻的是“1909”的字樣。這樣算來,河南省圖書館與京師圖書館算是同齡,都具有近110年的歷史。
這一樁近代河南的文化盛事,離不開當時的河南省提學使、河南圖書館創(chuàng)辦人孔祥霖的遠見與心血。
孔祥霖與河南圖書館的建立
孔祥霖(公元1852年~公元1917年),字少霑,號恫民,山東曲阜人,孔子第75世孫,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等職。1906年至1911年任河南提學使。
孔祥霖是一個很有前瞻性眼光的人。他重視教育,在考察日本的學務和實業(yè)后,他在《東游條記》中提出“國力之強弱,系乎教育之輕重;教育之輕重,系乎風氣之通塞”的思想。所以在山東老家,他就籌建了山東各地師范學堂和實業(yè)學堂。在河南任上,針對“豫省深居腹地,錮蔽者多”的現(xiàn)狀,他同樣大力興辦學堂,積極推行新式教育,以科學知識育人。在省垣開封,他還積極籌劃推廣官辦閱報機構(gòu),“于通衢設立閱報處,購備各報,任人觀覽,以增進智識,灌輸文明”。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孔祥霖提出在省會開封興辦公共圖書館,“陳列圖書儀器,以開拓腹地見聞”。次年7月,他呈奏河南巡撫林紹年(公元1845年~公元1916年)《請創(chuàng)建圖書館并擬訂章程文》。他說:“竊維萬化之原,由于學校;學無新舊,所藉以啟發(fā)愚蒙、增進智識者,其功用莫過于圖書。”“南北勝地,莫不紛羅卷軸,振起文明,蓋不獨國粹隱存,且可使人人知讀書、識字之美,日開靈鑰,以漸悉中外古今,誠引導之最神,亦教育行政至急之務也。”所以他提出:“汴省地處至中,豈于此獨容缺略?”在草擬的《河南圖書館章程》中,他又明確提出辦館宗旨:“本館搜集中外古今圖書,以保國粹而進文明,供學人閱覽參考之,資省士子購求搜尋之力為宗旨。”為此他還明確要求:“凡悖逆、猥褻、迷信等圖書,概不收受。”孔祥霖的這些主張對于閉塞的中原河南來說,無疑具有開風氣之先的影響力。
由于孔祥霖的奏請非常合乎時宜,所以很快得到林紹年“甚善、甚善”的批復。接下來,孔祥霖便著手選址建館。館址就在開封市刷絨街二曾祠旁的許公祠內(nèi)。許公祠是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為紀念已故的東河河道總督(管理山東、河南段黃河、運河及附屬河流、湖泊和水利設施的最高行政長官,大體相當于今天的河長)許振祎而建。許振祎是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進士,曾任河南按察使。他是曾國藩的弟子,在曾國藩幕府任職16年,深得曾國藩賞識,所以二曾祠即為他生前紀念曾國藩及其弟曾國荃而建。
河南圖書館選用了許公祠的12間房屋作為館舍,分別作藏書室、閱覽室和經(jīng)理室等,另撥二曾祠東北院之漪箓山房作為總督﹑巡撫等要員臨視及閑坐之所。這樣說來,成立之初的河南圖書館,館址就占用了兩個地方。至于最初的圖書來源,1933年出版的《河南圖書館館刊》記載是“多由明道、大梁等書院移存”。明道書院為河南學政邵松年于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奏請而建,大梁書院為清代河南巡撫佟鳳彩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而建。而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的《河南圖書館書目跋》則稱“其圖書則盡發(fā)公所圖書科舊藏,益以省垣各學堂暨各直省寄送”。兩種說法有出入,也許都屬實。至于圖書數(shù)量,有1600多種、43000多卷和1200余種、56000多卷之說。
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初八,河南圖書館在古城開封正式開館并對外開放了,館名就定為“河南圖書館”。河南提學使孔祥霖兼任圖書館總理(館長),委任林之桓為經(jīng)理(執(zhí)行館長)。開館后,史載“數(shù)月以來,規(guī)模略具,向?qū)W人士陸續(xù)往觀”。
由于種種原因,河南圖書館館址在開封幾經(jīng)遷移,這里不再細述。民國成立后的1915年,根據(jù)當時的教育部令,河南圖書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圖書館”,1928年又更名為“河南省圖書館”?箲(zhàn)時期河南圖書館遷至南陽、淅川等地,1946年遷回開封。1950年再次更名為“河南省立圖書館”,1953年又更名為“河南省圖書館”。1957年遷往鄭州。
在開封時期,歷任河南(省)圖書館總理(經(jīng)理、館長)的有孔祥霖、林之桓、顏錫堯、連文淵、熊坤、王尚濟、田春同、斐希度、王靜瀾、朱珊、陳國瑛、武玉潤、齊真如、何日章、賀升平、呂德潤、井俊起、孟新元、王拱壁、王懷順等20人。
今天,公共圖書館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quán)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社會文明程度,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承擔著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的重要任務。古都開封是河南省省級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起源地。因為省會遷鄭的原因,河南省圖書館也隨之遷走了,但創(chuàng)建于1956年的開封市圖書館誕生了。我們有理由相信,開封市圖書館新舊兩館一起,必將為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開封發(fā)揮更加強大的作用。
(作者:入云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