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盡迎新又一春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9/1/30 17:23:5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夕,原本是古代傳說的一種怪獸。每年臘月,夕便出現(xiàn)在人類周圍,吃人、毀壞村莊。在臘月最后一天的子時,夕被天神除掉。因此,臘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
“除”有“去,易,交替”的意思。夕的本義,是“日落,傍晚”。如今的除夕,有“月窮歲盡”之意,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其間的活動,都以除舊迎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周朝、秦朝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來,人們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至今,除夕之夜,開封人要在門前放木棍,稱為“攔門棍”。“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沒有桃木用其他木料代替也行。傳說中,“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木能驅(qū)邪避災(zāi),防兇神惡煞、邪魔鬼祟進入院內(nèi)破壞新一年的好運。還有一種說法,因除夕是一年的交界,大年初一早上醒來后,跨過這道坎就意味著進入了新的一年。門頭一邊插一個用高粱稈做的響棒,稱為“打鬼棒”,以防“野鬼”進家,同時把祖先帶來的財寶留在家里,以求年年平安。原本,“打鬼棒”是道教的一種法器,用于道教開壇作法或平時驅(qū)趕鬼魅、妖邪之用。其外觀是一根黃色的圓柱形短棍,為桃木或遭雷擊過的棗木制成,上面刻有各種符箓,通常是“打邪滅巫孟元帥”和“行刑拷鬼朱元帥”之類的字樣。用高粱稈做成“打鬼棒”,顯示了民間智慧的力量和光芒。
以往的過年,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很有儀式感。除夕之日,開封民間最重要的活動,是吃餃子和守歲,F(xiàn)在的除夕之夜,人們大多集中在電視機前欣賞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雖然明星薈萃、笑語聯(lián)珠,但卻沒有了昔日濃濃的年味,顯得單調(diào)而乏味,幾乎成了一個不得不走的程序,少了許多感喟和愉悅。
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成為一種應(yīng)時不可缺少的佳肴。許多地方把除夕吃餃子叫做“年夜飯”。但開封人不這樣說,而叫“團圓飯”。
在除夕之夜吃餃子,是取自諧音“教子”或“嬌子”,意味著除夕的傳家之教。若尚有家人在外未能趕到,則放上筷子、酒杯,杯中斟滿酒,以示同餐。有些地方人家吃年夜飯時,會給狗喂酒喂飯,讓其酒醉飯足呼呼安睡,以免其狂吠亂叫嚇壞來家送福之神,保得“春滿乾坤福滿門”。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時期仍可見到。
餃子,是用一張薄面皮裝滿肉餡做成的,寓包容、大度之修養(yǎng)。除夕夜的餃子煮好之后,先要盛上一碗擺在已故先人的遺像或牌位前,以示永不忘祖。這天晚上,家里人如果誰因為特殊原因沒能趕回,也要盛一碗擺在座位前,以示懷念。還有的人家,會在餃子里包進洗干凈的硬幣,煮熟后盛在碗里,誰吃著這樣的餃子就預(yù)示著新的一年財運亨通。這樣的餃子,硬幣即使洗過也未必衛(wèi)生。因此,有的人家會包進糖果之類的東西。吃這樣的餃子,圖的也就是新春吉利,里面的內(nèi)容倒是次要的,也只是一種形式。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合家團聚,全家老小環(huán)圍而坐,談笑風(fēng)生,人們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fēng)俗稱作“守歲”,流傳至今。
“守歲”也源于先秦的“遂除”風(fēng)俗。就是在除夕之夜全家玩游戲,或猜謎,或談心,或賦詩填詞等。守歲,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春寄予美好希望之意。“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蘇軾為此寫下了《守歲》:“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守歲忌諱早睡,據(jù)說早睡就得不到上天賜予的財富了。
在古時,除夕子夜開始接神。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yù)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lǐng)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憲書”即歷書,過去又稱“歷日”“通書”,是按一定歷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關(guān)數(shù)據(jù)的書,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書在封建時代,由于是皇帝頒布的,所以又稱為“皇歷”。古時的“憲書”內(nèi)容除以歷法排列年月日和節(jié)氣外,多以具體指導(dǎo)農(nóng)事、參謀生活、選定良辰吉日為主。
如“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人們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nèi)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為濃烈。接神后,人們將芝麻秸從街門內(nèi)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啪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取新春開始驅(qū)除邪祟的意思。講究的人家,會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當(dāng)午夜交正子時,新春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爆竹一聲除舊歲”,家家開門放鞭炮,謂之開門炮,辭舊迎新,大年初一到了。
(作者:任崇喜 責(zé)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