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又名三藏,是吳承恩《西游記》里那位家喻戶曉的唐僧。他俗名陳祎,于隋仁壽二年(602年)生于洛陽偃師陳河村。
陳祎自小對佛學有濃厚的興趣。隋大業(yè)十年,朝廷公開選拔和尚,12歲的陳祎投考,卻因習經(jīng)時間太短落選。主考官鄭善果問他:“你為什么要當和尚?”陳祎答:“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聞言大驚:“訟業(yè)易成,風骨難得,此孩日后必成佛門大材!”遂破格錄取。陳祎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玄奘天資聰慧,對佛學研究頗深,他發(fā)現(xiàn)僧人因所學經(jīng)典不同,各執(zhí)一說,影響了佛教的傳播,于是決心到天竺國(印度)求取《瑜伽論》,以會通一切。玄奘陳表,請求允準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玄奘從長安出發(fā),一路西行。他穿沙漠,過戈壁,涉冰河,越雪山,經(jīng)過長途跋涉,終到天竺國最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拜一代佛學宗師戒賢法師為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鉆研佛學經(jīng)典,佛學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在曲女城召開的佛學辯論大會上,在3000名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的情況下,玄奘任人發(fā)問,一一作答,一時名震五竺(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如今,在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東250公里處有一遺址,上書:“此地為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訪學遺址,他在這里住了3年。”那爛陀寺旁還建有玄奘紀念館。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在天竺諸國度過18年后回國,帶回657部經(jīng)書、7尊金檀佛像和150粒舍利等物,到長安未及休息,又被召至洛陽覲見唐太宗。太宗讓他將一路見聞寫出來,他便寫出了《大唐西域記》一書。
玄奘后住長安弘福寺,歷時19年,翻譯出經(jīng)論75部1335卷。這些經(jīng)論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不可估量。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