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計劃,也許是我錯了,特別是在臨別的時候覺得如此。”訪問團出發(fā)時,王禮錫在日記中所說的話也許是對他此行有不祥的預(yù)感——1939年8月26日,王禮錫因突患重病不治身亡,葬在龍門西山小青峰上,他的墓與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墓遙遙相對。
1 尋找王禮錫墓,祭拜愛國詩人
從龍門博物館向南數(shù)百米,有一條水泥路蜿蜒向上,沿水泥路西側(cè)的一條羊腸小路向山坡上走去,路邊有很多樹,傍晚的太陽曬不進來,光線有點暗。幾座墳,其中一塊墓碑很大,定睛看去,上書“愛國詩人王禮錫之墓”幾個大字。
1939年,王禮錫被安葬在此,75年過去,王禮錫墓上長滿野草,墓前及墓側(cè)有幾棵不算粗壯的柏樹,四季常青。
1939年,是王禮錫生命的最后時光。
2 衛(wèi)立煌盛贊訪問團: “每一桿筆可抵十萬兵”
1939年7月13日上午,王禮錫率訪問團到洛陽車站,車站月臺上懸掛著“歡迎作家戰(zhàn)地訪問團”的橫幅,下面排列著金光耀眼、莊重整齊的長官司令部的軍樂隊。訪問團成員下車,受到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的盛大歡迎,入住隴海鐵路招待所。7月16日,王禮錫率訪問團慰問了傷兵醫(yī)院的傷殘人員。傷兵醫(yī)院附近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訪問團成員順便游了龍門。王禮錫寫道:“那漫長的石山的崖壁,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洞窟……那佛像的神態(tài),雕刻得如此細致,使大家驚嘆不已。”
7月19日,王禮錫代表訪問團將一面繡有“民族干城”四個字的錦旗,贈給衛(wèi)立煌。衛(wèi)立煌在答辭中對作家們做出高度評價:“諸位每一桿筆可抵十萬兵,十四桿筆(訪問團13名作家及王禮錫的秘書)可抵一百四十萬兵。這一百四十萬兵來到我們這里,無異給我們增添了一支最雄厚的力量。那么,在這一塊土地上,還有什么可以擔憂的呢?”
3 訪問團與老舍率領(lǐng)的北路慰勞團會師洛陽
1939年7月17日,著名作家老舍率領(lǐng)的北路慰勞團到達洛陽,他們是當年6月28日離開重慶的,而王禮錫夫人陸晶清所在的南路慰勞團是6月23日離開重慶的。到達洛陽后,老舍先到隴海鐵路招待所看望訪問團,老朋友相見,分外高興。午飯時,訪問團專程買了4瓶黃酒為老舍等人洗塵,大家痛飲了一番,連并不飲酒的王禮錫也喝了3杯。
酒后,王禮錫和老舍在招待所院里一棵木槿花樹下談了很久,商討如何進行戰(zhàn)地訪問和國際宣傳工作。值得一提的是,7月17日上午,王禮錫抽空去理發(fā)。“到理發(fā)店剛坐下理了一推子,空襲警報就響了,于是他不得不趕回住所。等到警報解除,午宴時間已經(jīng)到了,他只好帶著右耳后的一道青痕去赴宴。席間,他仍是談笑風生,滿不在乎。”老舍曾回憶和王禮錫在洛陽相聚時的情形:“仿佛洛陽所有的雨都積儲在一處,一總在那幾天落下來。冒著雨,我?guī)缀跆焯烊フ宜?rdquo;
4 前往中條山勞軍,王禮錫突患重病
后來,老舍率北路慰勞團向南,王禮錫率訪問團向北渡過黃河,前往中條山前線。1939年7月25日,天氣陰,訪問團于上午11時離開洛陽,經(jīng)澠池渡過黃河。面對滔滔的黃河,王禮錫詩興大發(fā),寫下了“千重山,萬頃平原/寸寸都屬于炎黃子孫/只要有一個中國人/就不能讓敵人侵占”的愛國詩句。按照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部的安排,訪問團先進入中條山一帶。
中條山一帶,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往往需要一天的路程。而在這里趕路,得爬山翻嶺,得不斷渡過沒膝的溪澗,訪問團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那正是酷熱的時節(jié),在熾熱的太陽下騎一整天馬,累得夠嗆。每到一個部隊、一個村莊,就得緊張地工作,開會做報告、訪問、座談、搜集資料、記錄見聞等,王禮錫非常繁忙,他要處理團里的許多事情及外聯(lián)工作。1939年8月18日,在烈日暴曬下,訪問團騎馬行軍剛到一支軍隊的駐地,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到一條河邊去洗澡。河水冰涼,眾人洗得十分高興,身材胖胖的王禮錫不聽他人勸,也急忙跳入河中洗個痛快。
吃晚飯時,王禮錫忽然發(fā)現(xiàn)戴在手指上的結(jié)婚戒指不見了,這讓他很難過。當晚,他感到頭腦昏沉,并開始發(fā)燒。8月19日,王禮錫的體溫仍然很高,訪問團成員非常著急,次日凌晨,秘書錢新哲護衛(wèi)著王禮錫,一路用擔架將他抬往國民黨第38軍軍部,在這里,王禮錫遭遇了要命的誤診——軍醫(yī)認為,王禮錫病不重,是“因為走路累了,需要休息一下”。8月21日,王禮錫病情加重,眼睛、臉面呈黃色,連冒出的汗都是黃的,人已不能進食,訪問團人員更加著急,集體討論決定,護送他回洛陽治療。然而,神志還清楚的王禮錫不愿離開戰(zhàn)地,他說:“不要緊!工作,工作!”
5 葬于龍門西山小青峰
8月24日黃昏,王禮錫一行在陜縣搭上去洛陽的火車。在火車上,王禮錫的病更嚴重,喘著氣,全身乏力,隨行醫(yī)生給他打了強心針。8月25日到達洛陽,王禮錫被立即送往洛陽當時最好的一家天主教堂醫(yī)院。醫(yī)生確診為黃疸病,但因之前被軍醫(yī)誤診,王禮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第二天5時,王禮錫忽然呼吸急促,等醫(yī)生趕來時他已停止了呼吸,訪問團成員得知后,“如五雷轟頂,號啕大哭起來”。
8月31日,洛陽各界為王禮錫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衛(wèi)立煌主持大會,宋之的副團長致悼詞。訪問團成員在會上悲痛地齊唱由方殷作詞、丁珰作曲的《王禮錫先生挽歌》。之后,王禮錫遺體被安葬在龍門西山小青峰上,與龍門東山琵琶峰上的白居易墓隔伊河相望。王禮錫病逝后,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藝界發(fā)唁電,印度總理尼赫魯也發(fā)來唁電。周恩來、鄧穎超專程前往重慶慰問王禮錫夫人陸晶清。從1985年至今,王禮錫的兒子王士志及孫子王效祖曾多次來到洛陽掃墓。在王禮錫后人眼中,王禮錫墓能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墓遙遙相對,是“龍門有幸埋忠骨,樂天含笑伴詩魂”。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