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h段(衛(wèi)河)文化遺存之古老、完整、豐厚,歷史價值之大,是較為罕見的。它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材料內容,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贝筮\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調研組成員、文物考古專家蔡全法,近日隨省政協(xié)調研組對?h衛(wèi)河沿岸文化遺存進行實地考察后作了上述表示??h一些與大運河有關的歷史文化遺存的巨大價值進一步凸顯出來。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fā)展于唐宋,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zhèn),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2006年底,我國正式以大運河而非京杭大運河的名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作為今年全國政協(xié)的一項重要工作。申報區(qū)域范圍涉及大運河歷史上曾流經的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以及河南和安徽。 大運河浚縣段是中國歷史上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h運河在中國歷史,特別是在東漢、三國、隋、唐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盡管?h運河在歷史上的名字數(shù)度變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現(xiàn)在的衛(wèi)河。衛(wèi)河是由古代清水、屯氏河、白溝、永濟渠演變而來的,并且與黃河的變遷有密切關系。《畿輔安瀾志》載:“衛(wèi)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漢為白溝,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wèi)河。” 衛(wèi)河?h段自新鎮(zhèn)鎮(zhèn)雙鵝頭入境,經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黎陽鎮(zhèn)、城關鎮(zhèn)、屯子鎮(zhèn)、王莊鄉(xiāng)6個鄉(xiāng)鎮(zhèn),到蘇村北入黃河(黃河改道前),長71.1公里,河床寬60米至80米,右堤長74.88公里,左堤長58公里。 這次確定的?h運河沿岸的文化遺存有: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伐袁尚時,為運送糧草,曾在枋頭村(今浚縣新鎮(zhèn)鎮(zhèn)枋城村)建造的古石堰;位于浚縣西南堤壕村附近金堤上,歷代治河以息水患的宿胥口;延至唐宋時期的隋朝黎陽倉;春秋故城頓丘;明清時期異常繁盛的新鎮(zhèn)渡口、淇門渡口、屯子碼頭渡口、圈里渡口;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五孔云溪橋;枋城、耿灣、申灣、新碼頭、郭渡、王渡、下碼頭等與運河有關的地名。由于運河?h段歷史悠久,發(fā)揮的作用重大,所以,民間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如金鼓堆(枋城)、韓宰相妹妹筑金堤(宿胥口,今新鎮(zhèn)鎮(zhèn)堤壕村)、王越修云溪橋(縣城)、泥咕咕大敗宇文化及(縣城)、龍槐攔駕(縣城)。同時,發(fā)生了“曹操與袁紹黎陽大戰(zhàn)”、“后趙石勒破向冰枋頭之戰(zhàn)”、“晉燕枋城之戰(zhàn)”、“前秦后燕交兵枋頭”、“隋文帝下詔建黎陽倉”、“楊玄感黎陽起兵”等與大運河?h段有關的歷史文化事件,這都是在大運河“申遺”中價值極大的文化歷史遺存。調研組組長還建議將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古石堰、黎陽倉等遺址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