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移民”叫做“冒籍”。士子參加考試,必歸于本籍,亦可在本籍與寄籍中作一選擇,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士子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稱之“冒籍”。
隋文帝開創(chuàng)科舉,唐代有發(fā)展,并完善了科舉制度。
唐朝科舉,報名后,先要由縣進行考試,然后再由州府考試,合格者送至尚書省。
因為長安、同州、華州的錄取比例最大,送選名單上列為前十名的,有時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其七八,而兩廣等地的錄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錯了。錄取率如此懸殊,出現(xiàn)“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對于“冒籍”現(xiàn)象,朝廷亦有對策。《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jiān)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xué)者,謂之鄉(xiāng)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jié)款通保及所居,姑由戶部集閱……”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應(yīng)在家鄉(xiāng)報名應(yīng)試,以進入本地的縣學(xué)或府學(xué),而縣學(xué)、府學(xué)的生員都有確定的名額限制。
有個叫白居易的考生寫了一篇叫做《送侯權(quán)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權(quán)秀才同在一個地方考上“大學(xué)”為由頭,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敘同窗之情:“貞元十五年初,予始舉進士。與侯生俱為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這個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即今天的陜西渭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河南新鄭縣令交好,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fēng)淳樸,便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河南洛陽,享年75歲。
詩人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鞏縣、新鄭、洛陽,但他沒有在這幾個地方參加“高考”,而是通過私人關(guān)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見下來到宣城,拜見了宣城觀察使崔衍,走了后門,當(dāng)年秋天參加了宣城州試,被選為應(yīng)貢進士。
到這里,不難看出,白居易“冒籍”了。這是史上有文字記載的首次“高考移民”事件。所以說白居易是“高考移民第一人”,是有鼻子有眼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