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
http://www.b6man.com 2008-7-15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2005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因被視作我國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一次大演練,受到極大關注。
開幕之前,主題口號為“我們萬眾一心”的火炬?zhèn)鬟f活動分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采集“科技進步之火”、在商丘采集“華夏文明之火”、在北京航天城采集“中華復興之火”。三個采火地點的選擇寓意深刻,十運會火炬?zhèn)鬟f采火點選擇南京紫金山、河南商丘和北京航天城,在空間上兼顧了江蘇省會、中原大地和首都北京,在時間上體現(xiàn)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銜接。
商丘市之所以入選,因為它是“火的故鄉(xiāng)”,《史記》中記載的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就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燧人氏所造之火被譽為“中華第一火種”,照亮了從猿到人的歷程,開創(chuàng)了中華古代文明。因此,用“中華第一火種”誕生地——河南商丘采集的火種點燃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閃耀著人類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時過三年,2008年7月,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圣火傳遞又將來到商丘,這無疑再次彰顯商丘作為火的故鄉(xiāng)的地位。
實際上,火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民族向心力和鼓舞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這種圣火的傳遞,包括奧運會點火的形式,伴隨了人們利用火的文明進程。
古人取火多取法自然
“燧人氏發(fā)明鉆木取火和擊石取火前,人類用火多是雷電引起樹木著火的自然界火和火山引起的火。”商丘市文聯(lián)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雷電、火山過后,火一旦熄滅人們就無法使用,這樣人們就想法去保存火種。一開始人們不斷地添加樹枝、木頭來保持火的燃燒。后來人們逐漸引火入山洞,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種,并不斷地加入柴草樹木保持火種不熄滅。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人們逐漸在火堆邊上堆上石塊,以便更好地維持火勢,也有利于燒烤食物,這就是后來火坑的雛形。直到燧人氏發(fā)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這種靠自然取火的方式才發(fā)生改變。”
燧人氏后,在取火方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應該是陽燧的出現(xiàn)。
西方神話中,有普羅米修斯冒生命危險用桂皮制成的空心管在太陽神阿波羅太陽戰(zhàn)車輪子下為人類盜天火的美麗傳說。在我國西周時期,不用普羅米修斯照樣可以隨時從太陽那里得到“天火”,這就是“陽燧”。
陽燧出現(xiàn)于青銅器時代,是距今3000多年的我國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工具。它是一個銅錫合金的圓形凹面反射鏡,將陽燧面向太陽,將易燃物放于凹面的反射焦點處,幾秒至十幾秒鐘,易燃物即被點燃,這就是陽燧取火的方法。
關于陽燧歷史文獻上有大量記載!痘茨献·天文訓》曰:“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陽燧面洼,向日照之,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椒,著物即火發(fā),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考式記》記載:“銅錫各居其半合金鑄成的凹面鏡,太陽光下形成焦點以取火,因此又叫鑒燧。”
陽燧的發(fā)明使人工取火的方法得到了發(fā)展,人們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利用太陽能得到火種,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戰(zhàn)國時期,學者墨翟對平、凸、凹鏡的反射原理、性能、成像進行分析研究,并記載于《墨經(jīng)》之中。小小陽燧雖不起眼,但是它的科學作用在人工取火方法的進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春秋時期我國發(fā)明了煉鐵術,從此人們使用的工具、農(nóng)具、武器等逐漸用鐵器替代青銅器。到了漢代鐵器應用非常普遍,完全進入了鐵器時代。
人們在用鋤頭鋤地時,偶爾碰在石頭上,迸發(fā)出火星。久而久之,人們發(fā)現(xiàn)鐵與石頭相擊比石頭與石頭相擊更容易擊出火花,而且火星更旺,于是人們逐漸發(fā)明了火鐮取火的方法。火鐮發(fā)明的年代據(jù)推斷應該在戰(zhàn)國時期至漢代。
最初的火鐮就是一塊鐵板,用與石頭相擊冒出的火星點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后來為了方便擊石,將鐵板做成彎彎的鐮刀形狀,因而得名“火鐮”。再后來,為了方便握住鐮刀狀鐵板,又給火鐮裝上了木柄。與火鐮同時使用的還有“火石”和“火絨”,為攜帶方便,木柄演變成荷包,里面可以盛放火石和火絨。
歷史文獻對火鐮有很多記載。唐代詩人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中有“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柳宗元有“夜發(fā)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的表述。元李好古《張羽煮!返谌塾“家童,將火鐮、火石引起火來,用三角石頭把鍋放上”!據(jù)清代文獻記載:“取火之具有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欲用火取火絨豆許,放石上以刃敲之,頃刻即得火。”
火鐮也稱“火刀”,因完全是小作坊手工制作,很少有重樣的,有的作坊還在火鐮上刻火龍吐火等圖案或“珍珍火刀”等使用者的標記等。后來火鐮流傳到國外。
隨著火鐮等人工取火工具的普及,火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從燒制陶器到后來的瓷器,都離不開火。景德鎮(zhèn)的窯火千年不滅,制作了大量生活用瓷和藝術品;在冶煉方面,從煉制青銅到煉鐵術的發(fā)明,使人們的農(nóng)具、工具、兵器有了不斷進步,促進了人類的發(fā)展;在農(nóng)業(yè)上人們放火燒荒、刀耕火種,用火把驅趕病蟲害;在軍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用熱兵器打仗等;在醫(yī)學上用火針、燎灸治病等;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燒水擊方法”開鑿山洞,開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無比,火的文化燦爛輝煌。
現(xiàn)代取火讓人類文明越來越高
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取火方式的,是火柴的出現(xiàn)。
。保福玻赌,英國藥劑師約翰·沃克發(fā)明了火柴,他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的一端,干燥后與砂紙擦劃即能發(fā)火燃燒。次年他把火柴盛于圓筒形的火柴盒內在作坊里向外出售,內裝一塊砂紙,這就是最早的實用火柴。
。保福常蹦辏▏瞬槔·索利亞用黃磷替代三硫化銻,制成黃磷火柴。這種火柴到處可以劃燃,稱“摩擦火柴”。黃磷火柴不僅容易引起火災,而且藥頭有劇毒,7個藥頭就可以致人死亡。
。保福梗改,法國人亨利·賽韋納等以三硫化四磷替代黃磷制成無毒的“硫化磷”火柴,但仍是摩擦火柴。
1906年,瑞士等歐洲七國簽署了“禁止火柴業(yè)使用(白)黃磷”《日內瓦公約》,禁止生產(chǎn)使用黃磷火柴。1923年,我國也加入了這一國際公約。
1855年,瑞典人倫德斯特洛姆把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用膠粘在小木棒上,而將赤磷涂在火柴盒的側面。干燥后,只有火柴頭在磷面才能劃燃,稱安全火柴。
。保福常衬,世界第一家火柴廠建于歐洲的瑞典卡馬爾省,生產(chǎn)黃磷火柴,隨即火柴工業(yè)在歐洲許多國家興起。
1840年前后的道光年間,英國使臣把火柴當做貢品獻給道光皇帝。當眾劃燃演示,“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嘆為鬼物”。這是中國人最初見到火柴。1867年海關報告全國進口了7.92萬羅(每羅12打,每打12盒)黃磷火柴。我國最早使用的火柴是從歐洲輸入的。
火柴輸入中國時稱“自來火”,國人稱之為“洋火”,北京人也稱之為“取燈”,稱火柴廠管裝火柴的工人叫“裝取燈的”,北京以“取燈”命名的胡同不少于五條。
。保福罚纺辏虾3闪⒅圃熳詠砘鹁,作為首家中國人辦的火柴廠,其生產(chǎn)“馬牌”火柴廣告見于當年《申報》報端。
。保梗埃赌辏本┥倘藴刈骟夼c農(nóng)商部經(jīng)光緒皇帝圣旨御批官商合辦,在北京建“京師丹鳳火柴公司”,開創(chuàng)了北京火柴工業(yè)的歷史。
在過去將近二百年的時期內,火柴成了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取火工具,男人點煙,女人做飯,火柴不離手。后來隨著打火機的普及,火柴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原始的打火機是一套火槍式打火裝置。當摳動裝置扳機時,帶強彈簧機構擊打火石產(chǎn)生火花點燃干樹葉。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具萊納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氫氣遇鉑棉會起火,于是研制了一套由玻璃筒等制成的裝置,以硫酸、鉑棉、鋅片為材料的打火機,因體積大、易破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原因,沒能普及使用,但它是世界第一只打火機。1920年,法國出現(xiàn)了燈芯式打火機,后將燈芯浸苯改成苯打火機。
現(xiàn)代的打火機,已變成小巧玲瓏、可以隨身攜帶的取火工具。
自20世紀后期開始,世界科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特別是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各個戰(zhàn)線中點火方式也都向電子化和自動化發(fā)展。其實在發(fā)動機發(fā)明之后不久,汽車、輪船、飛機等使用的發(fā)動機內的點火已實現(xiàn)了電點火。當汽缸中充滿壓縮燃料氣體時,電火花點燃氣體,瞬間體積膨脹,產(chǎn)生巨大動力,驅動汽車輪子等轉動,實現(xiàn)了發(fā)動機不斷點火來做功,帶動各種機械進行工作。
在使用火柴的年代,用火柴點煤氣灶所消耗的火柴占火柴總量的大部分。當時還有各種各樣灶用火柴,一般火柴一盒50至100支,而灶用火柴多是500支一盒,量多耐用。上世紀后期,煤氣灶大部分用上了電打火的點火器,只要旋動旋鈕打開煤氣的同時自動點火。
目前,在礦山開礦、隧道工程、開山修路、河道除礁等諸多爆破作業(yè)中,大部分采用電點火引爆以求安全。在定向爆破、集中銷毀不合格鞭炮、銷毀毒品等場合,不僅采用電點火,還逐漸采用無線遙控遠距離爆破,以保證更加安全,F(xiàn)代化鋼廠的煉鋼爐點火、大型體育運動會主火炬點火也都采用高科技的自動點火方式。自動點火已成為今后發(fā)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國力的增強,如今我國在火箭、衛(wèi)星發(fā)射及航天事業(y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的火箭運載能力、人造衛(wèi)星技術以及航天技術,都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在向太空發(fā)射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時火箭發(fā)射點火都采用了高科技的全自動點火,其控制時間的準確性和點火的可靠性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作為“火的故鄉(xiāng)”,2005年在河南商丘采集的火種曾點燃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2008年7月,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圣火傳遞也將來到商丘。圖為燧皇陵廣場,2005年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就是在這里點燃的。
燧人氏鉆木取火開創(chuàng)了中華古代文明。圖為燧皇陵前燧人氏取火雕像。
作者:李紅軍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