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盤龍石硯
規(guī)格:通高12.8厘米,直徑32厘米
年代:漢代延熹三年(公元160年)
出土時間:1978年
出土地:河南濮陽南樂縣宋耿樂村一號漢墓
現(xiàn)藏地:河南省博物院
此硯為棕褐色,石質(zhì)堅硬、細膩光亮。硯體略呈扁圓形,由硯蓋、硯座兩部分組成。硯面光亮平滑,并有明顯墨跡,應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在硯面的一側(cè)有陰線波浪紋環(huán)繞的橢圓形水池,硯面與硯蓋相扣合處又陰刻有一周隸書“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金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直二千”共計42字。
硯蓋上有用高浮雕手法雕出的相互攀纏的6條飛龍。6個龍頭共戲一珠于硯蓋正中,巧妙地組成了一個寶珠樣蓋鈕,鈕上陰刻一個隸書“君”字。趾爪俱全的6條龍身在硯蓋上蜿蜒盤曲,依次散開,錯落有致。硯蓋邊沿飾以圓圈和波浪紋各一周,硯蓋外側(cè)亦刻一周波浪紋。
硯座底部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離浮雕的三獸為足,以承接硯體。三獸均兩耳直立,怒目圓睜,兩爪按扶膝部作奮力撐托狀。硯座外側(cè)又有一周蓮花裝飾與硯蓋上的波浪紋相互襯托,使6條飛龍仿佛恣肆暢游于波浪洶涌的江海之上。
此硯形制較大,氣勢恢宏,加之制硯藝人的巧妙構思和簡潔嫻熟的雕刻技藝,使它充分展示了漢代藝術的勃勃生機。你看那蜿蜒盤曲的龍身、龍尾,那強健粗壯的肢爪,那起伏不定的滾滾波浪,還有那粗獷有力的簡潔刀法與雄渾質(zhì)樸的整體形象,無一不表現(xiàn)出一種力量與氣勢,一種動感與速度。這種力量、速度與氣勢之美,正是漢代藝術的本質(zhì)所在。
盤龍硯的硯蓋象征天穹,硯座象征大地,其紋飾波浪、蓮花和水獸等象征著水域。從整體上看,6條龍均作騰飛狀,破浪而出,氣勢磅礴。作者又惟恐騰飛的力度不夠,所以又在每條龍的身上加刻龍翼。
其實,龍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早期的龍是由各種圖騰組合而形成的,它反映了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事實,是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但各地的龍都有其地方特點。秦統(tǒng)一六國后,進入兩漢時期,全國政權統(tǒng)一,象征王權的龍的形象也趨于規(guī)范。唐宋以后,龍的形象雖多有藝術加工,但形體基本近似,沒有大的變化。盤龍硯上的龍與漢畫像石上的龍、帛畫上的龍都大體一樣,由此奠定了神秘的龍的基礎。